7月15日到7月22日,旅美雕塑家吳信坤雕塑作品展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下亮相北京中國美術館。此次展覽的80件青銅雕塑,是吳信坤近期創作的以仕女、體育、紀念人物為主要選題的作品,既古典又“當代”,個性風格鮮明又不失景觀環境的適應力,充分向人們展示了“新時代寫實主義”的雕塑風格。
在策展人鄒文看來,吳信坤塑造的人物一般充滿親和感,間或還有幽默感,雕塑的崇高與莊嚴被一尊尊可親的鄰家人物形象所消解。許多享譽國際雕塑界的當地雕塑大師,恐終身與城市空間無緣而不惜自費提供城雕作品,在城雕領域往往無功可居、乏善可陳。吳信坤竟能在美國建造數十件城市雕塑,不啻為“藝術版的姚明神話”。而這,也正是他此次極力把吳信坤雕塑展引進國內的一個重要原因。策展人這一行,已在西方成熟為一個新的文化職業,而在中國,這個職業正在悄然興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鄒文就是一位較早出道并深諳此行的中國策展人。長期以來,鄒文把立于街頭的公共藝術作為自己的切入點,在他看來,街頭是一種不能忽視的文化傳播的載體,而現在街頭傳播的功能在衰減,因為多數傳播方式都讓位給常態媒介的傳播了。“主流文化傳播從業者已經失去了利用街頭的能力,盜版碟、小廣告、十三香攻陷了街頭。文化傳播之于街頭這個載體的資源尚待開發。
”鄒文說。2002年,鄒文組織了全國雕塑家專為響應西部大開發,執行策劃組織了“中國西部風雕塑巡回展”,首次在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廣州、杭州、寧波、西安等多個城市的繁華公共場所通過雕塑宣示社會主流意志,僅在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展出的20天中,現場觀眾超過了200萬人。
鄒文一發不可收拾,連續5年以每年一個專題展的形式進行公共場所的免費雕塑展——2003中國雕塑精品展、2004全國美術作品雕塑展、2005年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中國抗戰勝利之“和平·繁榮”雕塑展等,這些新型的大型公共藝術戶外展示,令鄒文積累了難得的策展經驗。2005年,鄒文還動議北京奧組委利用此一形式宣傳奧運,并作為北京奧組委正式立項的“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征集大賽與國際巡展”的組委會、評委會秘書長執行策劃、組織了此項已在全球20個城市舉行的超大規模的人文奧運活動。現在,此項活動已經開展了一年。
自2002年鄒文開創的全國雕塑巡展以來,他執行策劃并組織的巡展到過42個城市,每個城市的聯系、接洽均親力親為,常熬夜于現場,指揮布展與撤展。據計算,鄒文策展的40多個城市的展覽,共使用折合9米長的貨運車320多輛次,調動工人、保安數千人次,行程累計7萬多公里。一般人不可想象他何來如此的精力和熱情,鄒文淡然回答,自己曾當過近7年的搬運工,他愿意把搬運工的本領用在文化的傳輸上,“常態的文化,多是語言和紙本的文化。文化傳播就是從一種語言、一個紙本到另一種語言另一個紙本的搬運。
在搬運工的立場我更愿意把文化看成是一種很實在的東西,我想要搬運的這種文化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公共藝術。”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最年輕的理事與雙年展策劃委員之一,也作為一位國家美術館的特聘策劃委員,鄒文認為策展人是一種文化領域的朝陽職業。因為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最富有的資源正是文化,未來文化必將廣泛而逐漸化為日常生活的普遍需求。
2005~2007年,鄒文借助河南省新鄉市一條舊街的改造,執行策劃實施了東方文化雕塑工程。讓70多個古代先賢、圣哲、英烈等傳統道德楷模,一個個鮮活地出現在市民與游客之中,與他們朝夕相處,對他們潛移默化。當時開街竟有10余萬人次去看,群眾就像過節一樣,家長帶孩子對著雕塑講故事,年輕人紛紛與雕塑合影,此街儼然成了傳統道德文化的永不下課的課堂。
“我曾在澳大利亞街上看到志愿工作者通過藝術的形式宣傳環保;曾在西班牙的街頭看見一些藝術工作者用那種真人扮演的雕塑來傳播現代藝術觀念。歐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在街頭上演的公共藝術,在街頭實施的文化傳播。”鄒文認為,街頭就是一種文化傳播的載體。往往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能夠直觀地、便捷地瀏覽這個城市表情的地方,就是街頭。
街頭顯露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梗概,街頭常常用藝術的方式激活公眾的傳達。最讓鄒文難忘的是,“中國西部風雕塑巡回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舉辦的時候,特意組織了一個盲人專場。很多人說他們從來沒有進過美術館,一生中沒有接觸過真的藝術品,來了以后就一群一群撫摸雕塑作品。很多作者在現場流淚,他們說,這種撫摸是最專業的撫摸。
“請大家不要靠近雕塑,不要去撫摸雕塑,這是管理者的立場。但是我們愿意把藝術品放在街上,就是讓藝術零距離跟觀眾聯系,讓他們跟藝術親近。”有的人原來說不喜歡雕塑,在歐洲身處周圍全是雕塑的空間,感覺到進入一種氣場,覺得崇高方深知文化的穿透力。公共藝術在街頭正在起著這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