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區志航在作品中赤身裸體地趴在國家大劇院、萬里長城及“鳥巢”等景觀前六月末,《身體媒體———當代藝術展》,在廣州寶崗大道尖鋒藝術空間悄然舉行。艾未未、區志航、木子美等“用身體展出”,引起了媒體的轟動。艾未未的作品是一組為他人剃頭的圖片,“將被理發人的身體信息改變了,這些人的頭部也直接成為他的信息發布陣地,成功地傳達了他的處世哲學和文化態度”。區志航則在作品中赤身裸體地趴在國家大劇院、萬里長城及“鳥巢”等景觀前,他意圖引導觀眾“不得不認真去面對早已被我們忽略和遺忘的很多問題,并且讓我們無法原諒自己的很多無知的行為”。
而一直用身體說話的木子美,則在一對巨大的塑膠乳房前毫無顧忌地做各種挑逗行為,她想以此反諷現代女性追求“巨乳”的現象,并宣稱她就是“泡女郎”,要“泡盡天下所有的男人”。無獨有偶,這幾日轟轟烈烈的行為藝術展《童話》也正在德國小城卡塞爾上演。這同樣是行為藝術家艾未未的杰作。
他帶著1001個中國人遠赴德國,讓他們住在專門搭建的大本營里,由德國人專門“保護”。在這個巨大的社區里,藝術家把市政廳大門的花花草草全部挖了,種上罌粟;把卡塞爾的一座小山推平,種上水稻;然后在大本營賣燒餅建十字架,其瘋狂行為令德國人為之驚嘆。此前趙半狄和熊貓對話,人體懸掛在北京798藝術工廠上演,成都某校學生裸體擺天體造型———如此種種行為藝術表演,驚煞了所有觀眾的眼球。
行為藝術,是否真的只能以極端色情、暴力和自虐、怪誕為噱頭?藝術家們到底想通過行為藝術傳達什么樣的概念?悖論之一:是行為藝術還是炒作?行為藝術家黃巖認為,中國的行為藝術離不開中國大的社會狀況,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20年。很多藝術家都經歷了身份的變化,于是用身體這樣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感,或者表達對社會的態度。這就是行為藝術的背景。但是對于行為藝術的具體定義,他認為,專家可能會有比較明確的定義,但事實上,通過媒體的放大,老百姓自身已經對行為藝術做了界定。
在歐美,行為藝術無法被納入到公共藝術的領域中去,而它的“偶發性”又讓它獨立于戲劇而存在。作為一種小眾藝術,它必須依賴一個新媒體作為平臺發展。包括紙媒、互聯網和作為個人媒體的博客,都正在刻意放大行為藝術這樣一個概念。畫畫寫詩也拍片子的旺忘望稱,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藝術家的身份和界定逐漸模糊,現在藝術家應該說是多媒體的藝術家。但是,行為藝術的當事人應該還是藝術家。雖然我們不可否認比特這樣的幕后推手,為了炒作自身,在街頭大玩媒體所認定的“行為藝術”,而嚴格意義上說,那只能叫社會行為。
只有藝術家們直接把自己的身體作為材料,用藝術家的身份帶著藝術的問題切入到社會問題當中,才能稱之為行為藝術。不過行為藝術家們也希望,以后“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候,也就同時取消了“藝術”和“不藝術”的劃分。這個時候藝術家的定位與過去不同,炒菜炒得好是炒菜的藝術,做人做得好是人的藝術———既然“人人都是藝術家”是彼此追求的一種生態,那么說實話,在“人人還不都是藝術家”的年代,我們依然無法回答“幕后推手做秀到底能不能稱為行為藝術”這樣的問題。悖論之二:行為藝術就是需要大眾誤讀行為藝術從某種角度來講,滿足了很多人的偷窺欲。
這也是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傳統藝術關注藝術本體,關注自己的美學態度,是一種個人化的東西。而帶有社會成分的行為藝術更具備快捷性,它把藝術家的身體變成媒介,成為非常便宜而有效的藝術材料。行為藝術讓藝術家走出了自我封閉,更好地參與到社會問題當中,它具備突發性和偶然性,會制造時效性,很容易吸引一些觀眾的眼球。
然而,大眾眼里的行為藝術與藝術家們賦予行為的意義有極大的差距。包括媒體的鏡頭,一直朝著那些血腥暴力和情色的噱頭閃閃發光,卻把藝術家們在作品中所詮釋的概念一筆帶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家本身希望行為藝術讓他們走出自我禁錮的小圈子,最后卻因為理解的差距依然讓行為藝術成為小眾游戲。
大眾對藝術家伸出橄欖枝,卻發現還是一種誤讀。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隔離依然沒有打破。對此,黃巖解釋說,有時候大眾的誤讀,本身也是一場行為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行為藝術究竟是否需要大眾誤讀?這也是個未知數。悖論之三:秩序的藝術需要秩序維護行為藝術之所以看起來荒誕不經,由它的特性決定。也只有通過它的無用,才能證明高效的社會是有問題的。
藝術最大的價值就是自由,能自由折騰能瞎搞玩樂,這才是藝術的本性。商業社會的秩序化讓人活得不自在,而充滿想象和創造力的行為藝術,就是一種徹底的反秩序化。在談到行為藝術作品《極限寫作》時,黃巖又不得不承認,反秩序的藝術需要秩序來維護。《自囚式極限寫作》是這樣的一個作品,策劃人黃巖事先安排了一個“實驗室”,把詩人楊黎等人安排在內,在為期一年的過程中進行全程直播式的寫作。十天后楊黎據說有事提前出場,而時間呆得最長的詩人野夫也不過只停留了一個月。
現在,“實驗室”處于人物空缺狀態。黃巖則巧妙地解釋說,空鏡也是作品重要的一部分。他將繼續安排不同身份的人進入空間撰寫文本,最終完成一種革命性顛覆性極強的文本。“但是,我要安排實驗室,安排有人送水送飯,安排不同身份的人進去,這都是用秩序在約束反秩序的藝術。”他說。未來的行為藝術:藝術家們把身體作為最后的畫布旺忘望認為,行為藝術分成兩個時期。早期的行為藝術更注重個人體驗,比如在自己的身體上劃幾道口子,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更代表了自虐傾向。
到了后期,則更加注重社會雕塑和大社會游戲這個概念,強調個人身體或者是行為介入到社會將產生什么效果,會考慮到受眾的接受度,這不同于前期單純的個人體驗。艾未未目前正在做的行為藝術《童話》,就嘗試著調配大規模的群體,采用跨國度的藝術表現形式。他比較完善地考慮到社會以及媒體是它重要的接受面。
媒體對它的反映,不管是誤讀好正面解釋也好,都隸屬于社會關系。這時候的行為藝術,已經擴大到社會雕塑的概念。而最難之處就在于人群的調配,而并非是藝術本身。中國目前的行為藝術還處于少年時期,西方卻已然是成熟階段。然而,“少年時期是充滿幻想矛盾而又很有張力的時刻”,因此旺忘望很看好現在最有激情的發展時期,認為此后一段時間,中國的行為藝術可能會領跑世界。
當身體成為最后的畫布,行為藝術的未來還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對此,黃巖認為,未來藝術家的身體將與電子媒體更加有效地結合,在除了身體層面有效利用。人人都成藝術家當美院的學生、詩人、網絡作家這群先鋒人物都在爭先恐后地介入行為藝術,當藝術的邊界開始模糊,有時候我們卻不得不發現,行為藝術成了策劃出名的手段,那些號稱玩行為藝術的非藝術家們,只不過是利用了這個模式讓自己在群體中脫穎而出。現在還沒有到人人都成藝術家的年代,但已經是先鋒人物成就藝術的年代。
從廣義上說,06年的趙麗華事件不過是詩壇為拯救青春而玩弄的一場行為藝術;07年張朝陽熱烈鼓吹的搜狐第二屆萬人博客大會,是萬名精英和草根為搜狐博客的推廣而作秀,是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沒有秩序的群體性行為藝術。網絡、紅人、藝術家、詩人、作家,行為藝術離不開這些青春洋溢的關鍵詞。也許理解行為藝術,就像理解青春一樣讓人難以定位難以捉摸。但是,它在這個時代切實存在,并能讓人深刻感知觸之即可的肌膚之痛,感知能讓眼神震撼的立體畫面。它是時代的縮影———無論如何,存在即是藝術。
這也許就是行為藝術家們所殷切期望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