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芙奧2007春拍臺北現場自“非典”結束后的2003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進入一個跳躍發展的時期。以最早開辟油畫雕塑專場的中國嘉德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場拍賣成交額不過千萬,本年度則分別達到1,940萬和1,458萬元。接下來更是以每場40%、83.4%、105%的增長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2006年,其成交額便在億元徘徊不前,成交額分別比上一場下降5.7%和6.2%,2007年春拍成交額又攀升至1.76億,為迄今最高。以上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今當代藝術市場這些年的走向:在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之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迎來了它的盈利時期,伴隨著市場的高速成長,新情況、新問題產生,于是,整個市場于2006年秋進入中期調整,2007年又在全球范圍創下多項價格紀錄。
寫實主義學院寫實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徐悲鴻、顏文樑等人,當年被稱作“官學派”,即所謂“學院派”。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徐悲鴻的教學體系同蘇聯的教學體系相結合,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引下,我們發展出了中國所獨有的“革命浪漫主義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模式。“文革”結束后,陳丹青初開重師歐洲之先河,靳尚誼、楊飛云、王沂東則以寫實技法掀起一股“新古典主義”風潮,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院派。
可以說,在1980年代初中期,一切“反蘇”的藝術,都具有先鋒性,均可被納入當代藝術的范疇。從拍賣市場來看,2005年是寫實畫類作品價格井噴的一年。這一年,靳尚誼的《小提琴手》、忻東旺的《早點》、艾軒的《二月的午后》、陳丹青的《西藏組畫·進城三》分別以363萬、225.5萬、363萬、418萬人民幣成交,創下畫家各自拍賣的紀錄。其中,王沂東的新作《深山里的太陽》更是拍出506萬的高價。進入2006年春寫實主義作品同樣價格不菲:王沂東《新娘》487.6萬、《醉新郎》418萬、《初雪》341萬,靳尚誼《藏女》429萬,艾軒《白光慢慢滑落》313.5萬、《凝視》341萬、《鴿子飛離分水嶺》487.6萬。
2007年春拍,陳逸飛的《黃河頌》4032萬元創下內地油畫拍賣紀錄,同時這也是全球華人油畫價格的第三高。靳尚誼的《畫僧髡殘》1600余萬元,也使蜚聲1980年代畫壇的“中國新古典主義畫派”迎來了它的千萬元紀錄。楊飛云小小一幅《十九歲》也拍至459.2萬元的高價…從價格上來說,寫實繪畫并未如人們之前想象的那樣價格陡然回落,且略有攀升。然而,市場畢竟發生了調整:靳尚誼、楊飛云等名家作品同樣流標,一般性的寫生、應酬之作不被藏家認可;與此同時,名家名作、具有美術史價值的作品始終價格堅挺,且不斷攀高。
具有里程碑式的精品,總有其歸宿。無論寫實,還是其他風格作品,收藏的關鍵在于精,在于定價合理。先鋒性的中國當代藝術一般把1979年在美術館東側街頭小公園舉辦的“星星美展”視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開端。“八五”新潮轟轟烈烈,至“八九現代藝術大展”全面展示,而一聲槍響,風勁十年的現代藝術轉入低潮。自1990年起,又以新學院派的模式溫和轉向,他們是以劉小東為代表的“新生代”和以方力均為代表的“潑皮現實主義”。
可以說,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形成,真正可謂“墻里開花墻外香”:是外力的推動造就了這個市場,這同整個當代藝術創作的起步基本一致。我們還可追溯到1990年,本年度,紐約《時代周刊》曾經刊發過中國當代藝術專號,主要采訪了批評家栗憲庭等人。雜志封面選用的是方力鈞的作品,作者頗有意味地寫道:“這不是一聲哈欠,這是解救中國的一聲怒吼!”實際上,他們是按照操作前蘇聯先鋒藝術的模式來操作中國當代藝術。
至后來,有香港漢雅軒、少勵畫廊等不斷推動中國前衛藝術。1993年,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大舉登上國際舞臺。本年度,由栗憲庭、張頌仁策劃的“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先后在香港、澳洲、美國巡回展出。之后,部分藝術家又參加了圣保羅雙年展。同一年,大陸藝術家方力鈞、喻紅、張培力、王友身等首次進入西方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巨的威尼斯雙年展。1999年,瑞士前駐華大使希克通過策展人塞曼把中國當代藝術家大舉推出,20位藝術家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數量超過了意大利或美國,中國當代藝術因之獲得更廣范圍的影響。
在中國經濟進一步成長的21世紀第一個十年,新的收藏者開始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這是一個挑戰、夢想與機遇并存的時期,因為,中國當代藝術生產的鏈條已然初步形成:“美術學院-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媒體-畫廊-拍賣行-收藏家-美術館”實際上,在西方,往往這一模式還被簡化為:“評論家-媒體-收藏家”。這是一個有效的小眾機制,雖然在中國還不夠成熟完備。
它開始同既往拉開距離:時下市場當紅的藝術家幾乎都是靠舊有的美院、美協、美展系統培養出來,下一輪將主要靠畫廊、批評家、收藏家等力量來推動,這是我們的機遇所在,也是成就夢想的所在:以中國自己的力量來推出新時代的屬于中國與世界的大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什么?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海內外藏家在一年多迅速推出一些藝術明星,儼然時尚:2005年春的王沂東、艾軒,秋日的劉小東、陳丹青;2006年春轉至張曉剛、方力鈞、周春芽,2007年的曾梵志、岳敏君等。畫家們的畫價迅速飆升至一個高點,此時入藏或非對每位藏家都合適,不是藝術家們的作品不好,而是從眾起舞不足取,且收藏是建立在個人喜歡基礎之上的學術與財力的均衡。
從經濟學角度,《史記·貨殖列傳》里的名言“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古人樸素而智慧的道理至今有效。那么,在成名藝術家價格日高的市場行情下,如何確定自己的收藏取向呢?個人認為,不管實力何如,如欲下一輪收藏獲得成功,均需劍走巧鋒,尋得蹊徑,從而獲得成功。
以下幾類或可關注:一、可進入美術史的藝術家、藝術作品。此類作品對于學術儲備良好、資金雄厚的公私美術館、收藏家、基金會尤為適宜。這其中以參加重要展覽、重要美術史著述的作品為主。重要的展覽包括星星美展、中國現代藝術展、廣州油畫雙年展、新生代藝術展、后八九中國現代藝術展等等。美術史著作則有《中國油畫文獻》、《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中國現代藝術史1990-1999》、《中國實驗藝術十年》以及海內外重要展覽的圖錄等等。
在成名藝術家價格日高的市場行情下,如何確定自己的收藏取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