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飆升從2003年非典之后至今已經持續了較長一個階段,可謂是遇到了一個“長牛”市。而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狂歡和跌宕帶來的刺激氛圍中,當代市場的確是走到了一個節點,隨著原始資本跑馬圈地的完成,亢奮止歇后,那些被資本大浪裹挾的碎沙勢必要跌落下來,因而市場的調整也是勢所難免的。
那么,屆時作為市場參與的不同主體,誰將最調整的影響最大?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這種市場調整呢?藝術家:藝術家作為市場的產出終端,一直與市場的狂飆有著一臂間隔。但一旦市場行情下跌,卻與藝術家直接相關。實際上,藝術家從來也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一個群體,而是以其作品的資本量標簽被清晰地劃定了區域,那些市場一線的藝術家在這一輪資本狂潮的簇擁下價格將更上一個臺階,并從此朝著更加國際化和穩固化的市場趨勢穩健前進。當然,這種趨勢一般是只和一線藝術家的作品,而且往往只與過去的、已經不在藝術家手上的作品有關。
而那些在市場發燒期間渾水摸魚的藝術家的市場價值,將有個回歸的曲線,部分炒作過于嚴重的標準件,將呈現小落差的下跌。這部分的藝術家的其余作品則將直接上演跳水活劇,部分作品可能將跌破其應有價值。而那些一直不溫不火的藝術家則是最冤的一群人,市場熱火的時候他們也少受其惠,而市場調整的時候卻要分享水瀉船低的結果。所以從藝術家這個層面來講,有2/3的人不喜歡調整。
畫廊:與藝術市場直接利益相關的機構中,畫廊首當其沖。但是因為畫廊的命運實際上很多是和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相關聯的,所以將與上面提到的藝術家的狀況一樣,因代理或者合作的藝術家的狀況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反應。只是畫廊運作有其機構的品牌效應和營銷能力。如果畫廊信譽良好,且開發的客戶具備多層次性和多地域性,那么在市場不遭遇大地震的狀況下,是完全可以有驚無險地度過調整階段,且可保證有所贏利的。怕的就是那些在市場火熱期間長袖善舞,一遇狀況就激流勇退的人,那市場調整對他們來說自然是很可怕的。
拍賣行:拍賣行相對來說是個比較安全的機構平臺。無論市場怎樣,只要沒有市場大崩盤,一般來說不會怎么傷筋動骨。只不過在市場火熱的時候業務狂漲,而如果能在市場熱絡的時候居安思危,開發關聯性和替代性的產品線——比如在中國當代藝術火熱的時候做個概念,擴大推廣亞洲當代藝術概念,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連帶開拓日韓的市場。另一方面是萬一熱銷門類發生了問題,其他門類在資本投資類比的邏輯下若有所增長的話,無疑也可分散危機,減小波動系數。只要做好這個鋪墊,那么在狀況出現的時候也是有生意可做,從而確保傭金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