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佛像竟然價值1.2359億港元!這是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爆出的一幕,當天下午,廣受各界人士關注的“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拍”在港拍賣,其中一尊高72.5厘米的“大明永樂年施”銘款大型鎏金釋迦牟尼佛像以1.166億元成交,加上傭金達1.2359億港元,而成為了世界范圍內最貴的中國佛像。
此前中國佛像成交最高記錄的保持者是一尊明15世紀大威德明王鎏金銅佛像,在2004年由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906.28萬元成交。蘇富比此季佛像專拍推出了由14件明永宣宮廷造像,該場專拍被坊間譽為托起中國佛像收藏進入精品化階段的重要杠桿,14件明永宣金銅佛像拍品是歷史以來整體水平最高的一次拍賣。業界人士用了“頂級水平”這四個字,來形容這批拍品在中國明清金銅佛像里的地位,成交的13件拍品總成交額高達3.4238億港元。
其中5尊佛像刷新了世界范圍內中國金銅佛像的成交紀錄,成交價格僅次于釋迦牟尼佛像的是一對明宣德鎏金銅金剛舞菩薩立像,以5355.12萬元,在世界中國金銅佛像成交排行榜上居第二名。業內人士認為,香港蘇富比此場專拍的成功,標志著中國金銅佛像的拍賣正處于突飛猛進的階段,收藏者的鑒賞水平以及對于價格的承受力也正在迅速提高。不僅僅會對中國佛像的拍賣和收藏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會給中國古董板塊未來的整體行情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內地古董市場巨大的吸納量,勢必將更進一步地促進海外文物回流的速度,同時,對回流文物也提出的新的要求——高質量、精品化。
事實上,06年秋拍世界各地上拍的中國佛像精品價格都有整體向好的趨勢。9月中旬的紐約秋拍,佳士得與蘇富比推出的中國佛像拍賣成交都不錯。9月19日,佳士得上拍了30件佛像,其中第127號一件高160厘米的晉代木雕菩薩像以615.29萬元成交,成為了中國最貴的一件木質佛像;
9月20日,蘇富比秋拍上拍了各種材質的佛像約32件,成交21件,第115號一件唐代大理石雕的菩薩頭像以198.48萬元成交。從紐約的成交情況來看,明以前的漢傳銅佛像、石佛像占有相當的比例。其實自2004年以來,中國佛像的頂級精品一直都集中在中國境內,世界最高成交價格已經連續三年在中國境內產生。2004年奪得中國佛像成交第一名的香港佳士得,當年11月1日,一件高105.4厘米的15世紀大威德明王鎏金銅佛像以1906.28萬元成交;
2005年12月12日,北京翰海高105.4厘米的明代銅藥師佛坐像以1100萬元成交;今年,香港蘇富比的中國佛像更突破了億元大關。中國佛像三年來持續升溫,熱度一浪高過一浪。在05年成交的十大高價中國佛像排行榜中,中國大陸市場進入2件,北京翰海以1100萬元的明銅藥師佛坐像居首位,中國嘉德以132萬元成交的明銅鎏金觀音菩薩位居第6,這是中國內地的拍賣公司首次奪得佛像十大天價的TOP1。
06年春拍以來,中國大陸的佛像拍賣成交也不錯。北京翰海春拍時佛像一項名列前茅,上拍的20件佛像成交14件,一件高46.5厘米的清中期銅鎏金財寶大王以495萬元成交,一件高51.5厘米的明中晚期毗盧遮那與三世佛以484萬元成交;匡時國際首拍推出13件佛教文物,成交8件,高25.5厘米的明宣德銅鎏金金剛菩薩以165萬元成交;崇源國際一件高41厘米的北齊天保四年趙恒保造菩薩雙立石像以243.8萬元成交。縱觀三年來中國境內佛像拍賣的情況來看,佛像市場經過近十余年的培育,目前已經基本形成。
佛像拍品精品化的趨勢,已經成為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不可逆轉的潮流。對于中國歷代金銅佛像的收藏,世界范圍內的藏家都較青睞明清宮廷造像,拍賣的高價通常都是由這些佛像里產生,三年來蟬聯佛像拍賣冠軍的皆出自宮廷造像。明清宮廷造像受藏家青睞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一是因為沾有“皇家”血統,對于古董而言,但凡與宮廷有關系的,其價值與價格都較高;
二是明清兩個時代離我們較近,很多文化的傳承和審美趣味尚有共同性;另外是明清時期的金銅佛像,特別是藏式佛像,外表都采用鎏金制作,表現得氣勢輝煌,制作的工藝也精美絕倫;三是明清兩代佛像制作的數量較大,存世也非常可觀,高中低端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大。自元代開始,中國宮廷都非常重視藏傳佛像的制作,這一方面是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朝廷出于對西藏、蒙古安撫和籠絡的目的,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大量制作藏傳佛像。
明代的宮廷造像主要集中在永宣時期。當時宮廷專屬的造像機構叫“佛作”,劃歸“御用監”管理,主要是制作藏式佛像,制成的佛像主要是為了回贈西藏的大小官員,以便朝廷達到籠絡西藏的目的。清代的宮廷造像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銅礦來源增多,又加上乾隆皇帝本人喜好藏密佛像,造像逐漸增多。
目前的存世量巨大,收藏人群眾多,形成的盤子較大,價格走向仍然非常可觀。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鎏金銅佛像而言,無論是否有無款識證明其御制身份,只要是大尺寸,造型精美,其價格必定會年年上漲,升值的空間較大。蘇富比此次永宣宮廷造像的天價成交,將加劇明清宮廷造像的收藏熱度,宮廷造像無疑將成為當前中國佛像市場的主流。中國佛像制作自元代開始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現今中國境內的拍賣場上,漢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的數量占到了80%~90%,絕大多數涉足佛像收藏的人士都以藏傳佛像為收藏的主體。
據《拍賣年鑒》統計,2005年進入西藏文物十大排行榜的佛像中,即便是成交價最低的一件也到了176萬元,即北京翰海秋拍的明永樂銅鎏金“大明永樂年施”佛像,高25.7厘米。而成交價最高的一件高達55.36萬美元,是紐約蘇富比4月成交的7世紀銅鎏金辯才天像,高41厘米。今年蘇富比上拍的15件明永宣佛像,也全部屬于藏式佛像。2004年秋拍中國嘉德、北京翰海首次推出中國金銅佛像專場,當時北京翰海上拍的111件金銅佛像,80余件為藏式風格,占到了全部拍品的73%。
藏傳佛像何以廣受藏家追捧?首都博物館佛教文物研究專家黃春和認為,主要是藏傳佛像外表都做了鍍金處理,金光燦燦,外表亮麗悅目,做工精細,造型規矩,形態各異,姿勢普遍富于動感。再加上題材豐富,“每一種題材都具有豐富而神奇的宗教內涵”,豐富多彩的品類遠比造型單一、表情呆滯的漢地佛像更能勾起收藏家的購買欲望。而現今市場上流行的明清漢式佛像,大多體態臃腫,題材單調,風格媚俗,外表大部分采用漆金手法處理,經過歲月侵蝕,漆金脫落后外表沒有美感,很難吸引藏家。
相反,藏傳佛像卻著有豐富鮮明的特點,首先是制作必須嚴格按照《造像度量經》的規矩進行,將佛像的形式按照規定的尺寸比例準確地制作出來,個人不敢隨意發揮;其次是藏傳佛像極少有題記和款識,偶有題記,大部分也是六字真言或咒語等;再者是藏傳佛像不同產地的風格變化各異,藏中、藏西、青海、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的制作風格都有不同的變化,豐富多彩,可供收藏家選擇的余地較大。
藏傳佛像之所以成為市場主流,還有深層的歷史原因,自明清以來,藏傳佛像成為了宮廷造像主流,影響波及的面大。而且近代以來,損毀的較少,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僅清乾隆一朝鎏金佛像就收藏有幾萬件之多。即便是北京雍和宮,也收藏有幾千件清代宮廷所造的藏式佛像。而漢傳佛像損毀較多,比如“文革”時期,很多佛像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幸存下來的數量較少,這樣直接制約了收藏人群的擴大。自1993年以來,佛像已經零星出現在國內各地的藝術品拍賣場上,在2004年以前,國內的佛像拍賣主要是以中下檔次的拍品為主。
今年蘇富比秋拍的專場頗讓業內藏家大跌眼鏡,英國古董商Speelman將自己數十年收藏的永宣佛像精品拋向中國的同時,也將自己對于中國佛像收藏的標準及理念帶入了中國。在此之前,國內收藏家甚至尚不知道收藏頂級佛像精品的概念是什么。北京尚仕雅集的負責人一西認為,此舉給了很多處于中國佛像收藏的低端藏家一記很響亮的耳光!一西預測,隨著此次Speelman收藏專場的成功拍賣,中國收藏家對于佛像收藏的認知將有很大的提高,“市場將隨著此場拍賣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出現兩極分化——精品的價格越來越高,中下品價格下滑。
”今年秋拍以后,“市場的行情暫時會進入一個相對的平穩調整期”。由于受Speelman收藏專拍的影響,國內藏家對于精品的追逐會越來越激烈,藏傳佛像行情走高的同時,漢傳佛像精品的價格也有望借勢上漲。北京佛像收藏家邢繼柱先生也認為,隨著蘇富比專拍的成功,藏傳佛像精品的價格將繼續向上攀升,而市場上較為常見的一般品價格將下滑,挑戰收藏家的將是精品越來越價高,數量越來越少。
其實今年春拍已經有跡象證實了這一點,北京地區春拍時也有一些中小型的拍賣公司推出佛像專拍,有的質量還不錯,但是由于大部分是中低端拍品,成交的價格和比率非常一般。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佛教文物專家金申看來,“當前的佛像市場,港臺及海外的拍賣普遍還是精品多,價格也貴。國內的精品少,價格偏低,成交率也不如海外高。”但是從長遠來看,黃春和認為“佛像因為它依托的是一種大的民族文化,會隨我們這個民族存在,它的生命力是沒有止境的。
”然而,當收藏家都把目光定格在明清藏傳鎏金佛像上時,有專家認為,目前國內的佛像收藏剛剛起步,對于早期漢傳佛像的價值認識普遍不足,這就導致了當前明清佛像大熱,而早期漢傳佛像乏人問津的局面。國內的這種情況與國際市場上中國早期佛像受寵的情況截然不同,從今秋紐約的拍賣情況來看,成交價最高的中國佛像還是早期佛像。
其實早期漢傳佛像不乏精品,比如北齊、北魏、隋唐、遼代等時期,都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潮期,甚至于還有南詔、大理這種有著地域文化特色的佛像。作為一名熱衷于佛像的收藏者來說,如何確定自己的收藏目標非常重要,從眾跟風是很難做出成就來的。相對而言,很多西方的佛像藏家更看重的是佛像本身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而藏品外表漂亮與否則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