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一浪高過一浪的收藏熱,《百家講壇》近期趁勢推出了“馬未都說收藏”系列講座,邀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走上熒屏,與廣大觀眾一同分享他的收藏心得。“馬未都說收藏”分為三個單元,共44講,包括家具10講、陶瓷24講和雜項10講,在央視10套陸續播出。這是馬未都將他30年來的研究成果首次公諸于世。講座從人文和社會背景方面講述文物的文化底蘊、歷史演變,還穿插馬未都自己多年來的收藏經歷、鑒定技巧,受到觀眾們的喜愛,也讓新“壇主”馬未都成為近期的“紅人”。
今天,馬未都將在北京舉辦簽售活動,正式推出自己登上《百家講壇》后的附帶“產品”——新書《馬未都說收藏·家具篇》。此前他還接受了專訪,講述了自己“登壇”的經歷和對收藏的鮮明觀點。馬未都:對,越往后越專業。
因為有的東西遠離我們的生活,聽上去不容易懂。而家具很多是和我們用的一樣的,比如你今天還是用椅子,只不過是個洋椅子。而瓷器雖然現在也使,比如餐具里有,但畢竟不是生活的主流,不像過去瓷器在生活中是個很重要的東西,而且品種很多,不容易理解。再往后雜項里比如玉器,現在雖然說玉器很熱,大家都很喜歡,但不好懂,所以我先從最基礎的講起。
收藏熱也有很多年了,之前你也參加過電視節目錄制和一些講座,和“百家講壇”比有什么不同嗎?馬未都:以前一次兩次講我都不用準備資料,憑經驗就能對付。而這次講這么長我不能瞎說,得查資料,不能出錯;再有我對這個講座也是自己總結的一個過程,我昨天算了算,我全講完了以后等于我不休息連著講兩天,四十八小時我不能閑著地一直講,而且不能重復,我覺得這事兒挺難的。
“百家講壇”過去收視率最高的是和珅,一個是和珅本身的知名度,再一個是紀連海的講述方式,但是就收藏來說故事性就沒那么強,而是知識量比較大,對我來說也是個考驗。我都懷疑有多少人真正喜歡聽這個,就是看個熱鬧,也有的是急用——比如我正講桌子,有人正買了個桌子,他肯定連撒尿都不去得盯著看,因為這有用啊。能讓收藏進入這樣一個主流頻道,是收藏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其實我講文物講的比較少,主要是講文化背景。
因為收藏熱,大家都關注如何“撿漏”,如何辨別假貨買真東西,可你好像專門和大家作對,不怎么講收藏竅門啊。馬未都:這個是講不了的,我也想將來“百家講壇”要是做一個附加的節目,可以用專業的術語講這方面的東西,比如說不追求收視率,我追求觀眾的忠誠度,那我可以給你一點一點講去。但是即便這樣,收藏也沒有什么訣竅,一定怎樣怎樣。而且文物的鑒定以及文物自身的表達,它都屬于一個藝術的范疇,藝術范疇都是模糊的,說不清楚。
藝術的頂尖都是憑感覺的。中間這一塊可以學習,但是在這種講壇上沒法學。現在很多人都把收藏當賺錢的行當來投資,那你之前也給一些企業俱樂部講座過,這些“精英”對收藏的態度是怎樣的?馬未都:他們稍微好一點,我在北大清華給MBA班的人講過,他們對文化的興趣還是超過價格,因為對他們來說這點錢也不算什么。其實,這次“百家講壇”的講課我覺得對于中國收藏界來說是一個拐點——收藏的拐點,拐哪了呢,就是引導老百姓的收藏觀念從關注金錢往文化轉移,今天關注文化的人多了,因為雖然好多收藏的人還是奔著錢來,但是他還是關注文化的。
我希望中國的收藏市場——私下的收藏市場有三十年了,公開的有十五年歷史了——能借這個契機,把注意力從錢往文化上轉,所以你看我講的時候盡量不往錢上說,迫不得已才舉個例子。這也因為錢是時刻變化的,我說了多少多少錢轉眼就過去了,沒有意義。無論對我們民族還是對個人,有意義的最終還是文化。據馬未都介紹,他手上的大部分文物都是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地攤上“撿”來的。“我搞收藏是興趣所致,年輕時有機會,幸運地買到了很多廉價的珍品。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里,文物的價值沒有被認定,東西極為便宜。北京有很多半地下狀態的市場,馬未都經常出入玉淵潭東門、北海后海、朝陽門自發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場。“到底那時候買了多少文物,我也說不清,大概是目前藏品的80%。
”靠做編輯的收入和一些稿費,馬未都收藏了大量自己喜歡的瓷器。除了在地攤中挑寶貝,馬未都還到收破爛的地方淘寶,甚至成了一個收破爛老頭的專業買家。當時那個老頭經常收到一些“廢銅爛鐵”,其中里面有不少是很有價值的青銅器物。對于老頭手上有收藏價值的東西,在場其他人往下砍價的時候,馬未都通常都給原價,對于很上眼的東西甚至還主動加價。
于是,這名收破爛的老頭干脆就專門給馬未都供貨了,有了什么東西盡著他挑。這讓馬未都也贏得了“好名頭”,后來誰有好東西想出手,也會先想到馬未都,主動找上門來。入行比別人早,眼光精準,目標明確,靠“撿漏淘寶”成就了今天的大收藏家。2007年6月馬未都在拍賣專場上以2408萬元競得的官窯瓷器,也是北京觀復博物館近期買入的重要收藏品之一。馬未都從事收藏幾十年,已練就了精準的眼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說起這個行當來自然是游刃有余。
馬未都1955年生于北京。1980年起,開始文學創作,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十余年里以“瘦馬”等筆名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上百篇。曾和王朔、劉震云等一起,組建海馬影視工作室,創作了《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影視作品。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上百篇并結集出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上世紀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10月成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陳列有多件重量級的收藏珍品。
出版《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等專著。《馬未都說收藏》系列共4本,根據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所做關于收藏文化的系列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并茂,相得益彰。最新出版的“家具篇”共10章,既有對家具收藏史、家具用材、家具辨偽、家具沿革等層面所做的宏觀把握,也包括對中國傳統家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幾等具體物件的微觀闡釋,并以大量生動實例作為佐證。
同時,配有作者精心選配的100余幅相關圖片,圖文并重。觀復博物館由著名收藏家馬未都于1996年創建,是建國以來第一家私立博物館,位于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1997年1月18日正式開放,為董事會制。博物館總占地6畝,展覽區及會員活動區2800平方米。
其中書畫館500平方米,古代家具館450平方米,古代器物館350平方米。館內主要收藏有明朝晚期的瓷器,還陳列有明、清時期的古舊家具等中國古代傳世精品文物,并定期策劃組織專題展覽,舉辦文化交流講座活動。觀復博物館分別在杭州、廈門和山西建有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