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四日,記者懷著對藝術家的尊重和仰慕的心情,走進了世界級雕塑藝術大師張憲民先生和他的藝術世界,當記者來到廣東惠州市冠和金山龍庭張憲民先生的工作室,他正忙著幾件大寫意、大手筆的圖紙設計,在他的辦公室兼制作、住宿的“綜合室”。一種從未有過的驚奇和激動使我們被一件件用胡桃木及果殼雕塑的藝術品所吸引:《戀歌》、《奪》、《奮飛》、《中華之星》、《瓶中瓶》、《二龍報吉》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那么的完美,勝似鬼斧神工。
四十五歲的張憲民先生出生在黑龍江省伊春市一個轉業干部家庭,父親一生無私無畏,清正廉潔,只知奉獻不識索取的精神給張先生留下了“祖國永遠第一”的良好基因,在他身上能感受到濃濃的黑土地情結,性格寬宏、豪放、不拘小節。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賦予了張先生優越的藝術天賦。張憲民先生當過知青、學過醫,在工廠當過副廠長,八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發表過大量的詩歌、散文,在公安周刊上發表的紀實散文《抉擇》曾被許多報刊轉載,文筆流暢、事跡感人,愛國主義精神催人淚下。
作品被很多大專學院作為教材。九十年代著有《中華汗青譜》書一部,書中描寫的三位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影響的民族英雄辛棄疾、文天祥、史可法雄奇一生,充分地展示民族英雄們“我愛我家,體肉何足存”的愛國主義精神,令人感慨萬千,在文學界引起極大震動。張先生曾拜中國著名書畫家劉啟新、陳元齊、周天壽、袁增偉為師學習書畫,他的書法《我們贏了》在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共同舉辦慶祝申辦奧運成功千名書畫家成就展時榮獲優秀獎。從小就熱衷于對藝術追求的張憲民先生從未停止過他對藝術的探索和領悟。
他對藝術的涉獵非常廣泛,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一次張先生同幾位同事到大興安嶺遜克縣出差,順便到火山噴發地去領略一下火山噴發后所形成的大峽谷,在那兒偶然發現胡桃樹及樹下的果殼,順便采集了一些帶回去,最初他試探性地雕塑制作一個小筆筒,朋友們都說很好,之后又經過巧妙的構思制作一個和平盤,雕塑一只小花瓶,越做越大,越大越有氣勢。張先生因此大受啟發,誰知道居然一發不可收拾,就這樣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探索與追求一直到今天,使他的胡桃雕塑有了一定的影響,當他的作品頻頻獲獎時,人們驀然發現藝術界領域里又多了一朵奇葩——胡桃雕塑藝術。
利用世間稀少的胡桃果殼為主要原料配加紅木、紅香木、紫檀木雕塑制作的藝術品檔次極高,很有收藏價值。二000年至二00一年張憲民先生帶領他的十余名弟子用二十八萬個胡桃殼,歷時六個半月雕塑制作一對高二點三五米,直徑九十二點五公分的《中華之星》大花瓶,一舉榮獲《二00一年中國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一等獎。作品首次亮相便引起震憾,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贊譽。
張先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首長和藝術界老前輩的親切接見。被文化界人士譽為“全能才子、時代佳人”。為雕塑制作《中華之星》張憲民先生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二十八萬個胡桃殼,每一個都要清潔、縷空、雕刻,其工作量之大在藝術品雕塑制作中實屬罕見。張先生告訴我們他將用一年的時間完成正在雕塑制作的一對高三點五米、直徑一點二八米的《中華魂》大花瓶,和現有的二十余件藝術作品一道進行一次歐美展示。
然后將這對《中華魂》大花瓶敬贈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記者了解到有幾家外國公司與張憲民先生談判要求購買他的藝術作品時,張先生斷然拒絕了,有兩位美國朋友出高薪要求張先生到美國去發展,張先生回答道:“我的事業在中國,民族藝術品永遠是民族的”。當美國朋友看到張先生的生活條件很差時,建議他應該到國外去賺大錢,張先生笑著回答:“雖然我現在很窮,但我卻覺得生活在我們國家很幸福,貧窮是可以改變的”。是的,張先生的生活的確是很清貧,一面要搞藝術創作,一面還要培養女兒上大學,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可他那種熱愛藝術的執著精神,始終不改初衷,孜孜以求,樂此不疲,為了藝術創作他賣掉所有的家私和收藏品。
當記者問及他對人生的態度時,張先生飽澆濃墨揮毫寫下了書法《立潮頭乘風破浪,駕長車追星趕月,自古人生無畏途,一路豪歌向天涯》的詩句,令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在這里我們衷心希望和祝愿張憲民先生通過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早日完成他的更高、更新、更遠的夢。為民族爭光,為祖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