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術史的角度觀察,美術的形態有恒定的一面,也有變化的一面,這就是所謂恒定性和變化性。所謂恒定性,就是在各個時代它有一以貫之的面貌、樣態,以及體現出來的一種基本精神,這些面貌、樣態和基本精神,不以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根本變化。所謂變化性,就是指它受時代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在形式和內容上必然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異而刻上時代的印記。
這兩個方面,都是我們在研究美術史時所必須注意到的,否則我們對各個歷史時期美術史的認識和把握便不夠全面。為什么美術作品的形態和精神內容有恒定的一面呢?因為美術創作是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類精神的表現。人,不論屬于哪個時代哪個民族,他的思想感情由三部分組成:人性的基本面、時代屬性和特殊的個性。人,是具體的個人,也是一個時代的人,更是有普遍人性的人。表現在藝術作品中人的思想感情,離不開人性的基本屬性。這就是藝術品之所以能穿越歷史、穿越地理為人們所認識和理解的原因。
任何藝術家,不論他的個性如何強烈和如何受所處時代的影響,他作品中決不可能離開人性的普遍性而獨立存在。這樣說來,人性的普遍性像一條割不斷的線索,貫穿于整個人類藝術史,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而人性的普遍性在各個時代的延續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繼承性”。這種繼承性是相當穩定的,不僅表現于內容,也表現于傳達內容的方式即我們通常說的形式技巧?,F代社會的藝術仍然具有穩定性和變化性的雙重特點。不過這種穩定性和變化性的表現形式有別于過去的歷史時期,其穩定性由顯現的形式轉為隱在的形式,而變化性往往成為主要趨勢。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方在藝術中反復論述的“現代性”,主要是指藝術現代形態,藝術的現代形態這個問題的提出,基于物質生活的現代化,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的現代化,隨而出現的與之相適應的藝術的現代主義。這種現代性包括精神的和形式的。現代性這一西方話語,也在中國進入社會現代化之后遇到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西方一百多年來知識界關于現代性的理論與在文化藝術實踐中的探索,對我們當然會有一些借鑒意義。
在現代主義階段關于現代性的理論主要可以歸結為三點:西方現代主義理論張揚現代性,后現代主義理論質疑現代性和提倡多元化,都給我們全面思考現代性的問題有許多啟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代中國還需要提社會和文化藝術的現代性嗎?我想,既然我們正在建設現代社會和走現代化的道路,我們就無法回避現代性的問題。只是必須明確中國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現代性。西方關于現代性的理論以及在實踐中的探索,對我們無疑有參考的價值,但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現代性的標準,何況西方知識界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統一的認識。
這樣說來,“現代性”是與現代社會物質環境相適應的一種精神追求,一種藝術的審美追求。對各民族來說,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異的一面,沒有什么統一的國際標準。我們在研究包括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對社會和文化藝術“現代性”有關認識的同時,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闡發現代性的理論。除了作為推動現代性產生的客觀環境和給個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創造精神外,還必須至少考慮到以下因素:中國的文化背景,20世紀中國走過的道路,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
我們在藝術理論和實踐中必須堅持這樣一個基本觀念,即傳統與現代并非是兩相對立、水火不相容的,傳統藝術在內容中含有的基本人性、人情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持久的價值,在形式上的創造也有永恒的意義并會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有所變革以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與傳統藝術不同的新藝術形式、樣式,它之所以可能脫穎而出,無非或是受現代生活、現代科技的推動,或是受非正統藝術的影響,或是受其他民族文化藝術的刺激。新的藝術形式、樣式剛剛出現時,有時會打著反傳統的旗號,但是它要擴大自己的空間,必然要悄悄地從傳統藝術中吸收養料。
顯而易見,“現代性”不僅存在于與傳統形態不同的新的藝術門類、形式和樣式中,也同樣可見于悄悄發生了變化的傳統藝術門類、形式和樣式中。它們相互競爭又相互激蕩,使藝壇呈現無限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