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紅火發展,另一方面卻是藝術品投資基金發展的不成熟。中國國家博物館創意顧問、墻美術館的藝術總監王泊喬告訴《投資者報》,目前國內藝術品基金主要是有錢人或者有一些企業將分散的錢集中起來,交給專業人士,去運作投資于當代藝術品或者古畫等等。這些專業人士主要是藝術品經紀人或者之前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比方說之前開辦過畫廊等等,沒有一個成熟的運作模式。
“現在國內藝術品投資基金的運作都是半公開的,比較隱蔽,盡力避免被人發現自己在操作畫家或者是作品”。與公募基金相對透明的運作相比,國內藝術品基金這種遮遮掩掩的做法本身就表明了其發展的不成熟,而專家認為,這與國內藝術品市場發展尚不充分有密切關系。近年來,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迅速,但是藝術品的市場卻沒有與之同步。在如今藝術品市場發展十年后,從成交額上來看,依然是一個太小的盤子。2000年全年整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才十幾億元,而直到現在,2007年整年的交易額才兩三百億元。
與股票市場日交易額動輒幾百億甚至千億元相比,規模實在太小,但是如果現在有幾百億元的資金同時涌進藝術品市場,市場卻未必能承受,因為缺乏相配套的機制與設施。誠銘拍賣行總經理黃子瑛說,另一個問題在于投資基金在贗品充斥的市場面前裹足不前,想進入市場卻又有后顧之憂,她認為,藝術品投資基金的前提是能夠買對產品,藝術投資散戶如果自己沒有研究,只靠自己,難免會吃虧,自己要不斷研究,還要經常與懂行的人去交流,最好借助外力,交給專業的機構去打理,這個專業機構應該涵蓋美術評論家、藝術家、鑒定家、資深的藝術品經營者等一大批業內人士。
而“外力”缺乏此時成為阻礙國內藝術品投資基金的最大障礙。王泊喬認為,藝術品投資基金經理要求比較高,既要有藝術品運作的背景,也要精通財經知識,并且熟知市場,如今藝術品市場不是缺錢,最重要的是缺人,最缺乏的是專業的權威鑒定機構與專業團隊,目前國內還沒有藝術品投資經理這樣一種職業,圈內這種人非常稀缺,嚴重制約著藝術品基金的發展。“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就像早期的中國股市,隨著各個方面的提升和完善,一些不良現象肯定會逐漸剝離出去。”梅摩指數創始人之一的梅建平認為,就像很多股民變成基民一樣,以后許多藝術品個體投資者也可能會變成藝術品基民。
持有藝術品投資基金的人,按持有份額擁有不同比例的藝術品。基金份額可以根據個人意愿出售轉讓,而基金購買的藝術品可能在長時間內沒有出售,基金持有人就可以享受這些藝術品不斷增值帶來的收益。“藝術品投資是門檻最高的一種投資,其本身最不適合普通人投資,但通過藝術品投資基金這樣的機制,就能使普通人享受藝術品升值帶來的收益。”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告訴《投資者報》。
籌劃藝術品投資基金已經被安排在馬未都的工作計劃中。“現在很多人來找我談合作,其實要通過藝術品賺錢很簡單,只要你這個基金的發起單位是可信有保障的,那個收益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