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講,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和書寫文字的技巧,因而也就有了各自的“書法”。然而唯獨中國書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而傲視世界。在中國,書寫文字的普通行為,超越了實用的樊籬,而升華為一種具有特殊藝術魅力和審美感染力的藝術形式。筆者試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征。以形表意是中國漢字的屬性,也是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特的造字方法。
換句話講,書法離不開漢字,書法受制約并依賴于漢字。這正是書法可以獨領風騷的根源。因此,具有獨特形態美的漢字,造就了具有獨特形態美的書法藝術。1.筆畫——組成漢字基本要素的形態美。漢字的筆畫主要有點、橫、豎、撇等。漢字筆畫的書寫是有其自身規律的。而書寫的工具——毛筆,其特征也決定著筆畫的存在方式和形態。正因為毛筆的柔軟,才有姿態萬種,用筆或方或圓,或輕或重,或提或按,或疾或徐,用墨或濃或淡,或潤或枯等。
正如東漢書家蔡邕所言:“惟筆軟則奇怪生焉。”2.結構——漢字點畫空間組合的形態美。書法中的結體,是中國人哲理性的闡釋。所謂“計白當黑”,具體地講,在傳統書法藝術的審美思想中,黑即是白,白也是黑,黑白相生,虛實相生。書法藝術的空間意識,被注入深奧的哲學思想,即對立統一的辯證法,這恰是書法藝術結體的精髓。3.章法——書法布局謀篇的整體形態美。
書家在創作前,首先要對全篇布局進行思考,諸如篇幅大小、內容、字數、書體乃至字距行距,直至最后的落款蓋章等各種因素,綜合之后才能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書法的形態美直接表現為靜態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覺中轉化為一種動態美。
這就構成了書法的氣韻美。在這樣的狀態中,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盡情欣賞和想象,從而使靜止的書法又活現為虛擬的運動狀態。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曾闡釋道:“不論石刻或是墨跡,表現于外的,總是靜的形勢;而其所以能成就這樣的形勢,確是動作的成果。動的勢,今則靜靜地留在靜的形中,就會看到活潑的往來不定的勢。在這一瞬間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奏。凡具有生命的字,都有這種魔力,使你越看越火。
”東漢的蔡邕說得也很精彩:“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一連串的動態比擬讓人呼之欲出。我認為,在欣賞書法動態美的同時,還要注意書家在書寫過程中揮毫潑墨的動作。包括執筆、運腕、運肘,伴隨書寫的身體協調動作,姿勢的坐立,書家表情與內心的諸多變化等。
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書家的行為語言特征。元代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言道:“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這里的“氣和”“氣粗”“氣郁”“氣平”都是指書家在揮毫潑墨時的行為語言特征。這些恰是在書家情感的呼喚下所呈現出的外在形態。
情感特征是任何藝術門類的最基本特征,是藝術與非藝術的最根本的區別。書法絕不是普通的書寫行為,它是在情感的召喚下,將書家美的心靈和美的理想化作點畫外在形式的表達,可以說情感是書家藝術創作的真正動力。韓愈評論唐代狂草大家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張旭以書達情的忘我狀態。草圣張旭唯獨嗜好草書,不從事其他的技藝,喜悅憤怒、窘迫困惑、憂郁悲傷、歡樂安逸、怨怒憎恨、思念仰慕、沉酣狂醉、空虛困惑、郁郁不平,感情上的種種波動必定在草書中顯現。
傳說張旭嗜酒如命,經常大醉后叫喊奔跑,然后揮毫作書。有時作出超常癲狂之舉,竟將頭發浸在硯臺里,然后大書特書,揮灑情感之態,已達到如醉如癡、無以復加的境地。以書法來傳達情感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象又具有抽象美的特征。因為書法表達的形象是“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它不是對具體的事物的模仿,更不是以模仿萬事萬物來表達情感。書法的形象是通過書家對萬事萬物在內心的感受并化作抽象的點線形式來表達的,是情感外化和符號化。
綜上分析,我們對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征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從中可以窺見中國書法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藝術正受到高科技的挑戰和沖擊。但筆者堅信,歷經3000余年博大精深的古老書法藝術,必定會隨著中華民族的日益強盛,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