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座孔子銅像落成于天安門東側的國家博物館門前。按照雕塑作者吳為山教授的說法,“雕像與莊嚴的國家博物館建筑交相輝映,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與正大氣象”。這尊孔子雕像受到了許多市民、網友的歡迎,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爭議之處主要在孔子的造型,以及立孔子塑像的意義。
有人認為,這尊孔子像造型夸張,表情板滯,甚至“太丑”,與傳統的孔子形象格格不入。還有人探討,該不該將立像解讀為傳統儒學文化即將復興。但在筆者看來,吳為山塑的孔子像不像,其實并不是問題。“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藝術家眼中,當然也能有一千個孔子。如果都按標準像去雕,還叫什么創作,還怎么體現藝術風格?事實上,作者塑這尊孔子像也并非完全按自己想像,他一直潛心研究孔子像雕塑藝術多年,先后創作了20多個不同樣式的孔子,揣摩比較古書中孔子的形象描寫,還曾專門找到孔子嫡傳后代的照片。
筆者以為,國博門前立起的這尊孔子像,真正問題在于它該不該被立在那里。筆者有幾個方面的理由,對此提出質疑。一是孔子雖然值得尊敬,但在全國為他立的雕塑已經夠多。二是孔子雖是思想名人,用國博館長呂章申的說法,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但最適合放在博物館門前的,未必是他,畢竟國家博物館不是國子監,不是中國國家文化館。三是形似高山的孔子像,或許能“與莊嚴的國家博物館建筑交相輝映”,可考慮到與天安門、長安街的整體協調了嗎?
筆者不敢說現在天安門周圍的建筑布局混亂,但至少,在這么重要的位置放一尊塑像,給天安門地區”增添新的文化地標“,是否應提前征求民眾意見?筆者想多說幾句的是,國家博物館門前可以立雕塑,但立什么雕塑卻要費些思量。記得當年澳門回歸時,在國博門前放了塊電子倒計時牌。以倒計時提示國人澳門回歸日期,激發愛國熱情,當然很有意義。
但很顯然,這種電子牌不適合永久設置在國博門前。現在在國博門前立一尊孔子像,“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從東長安街經過者都能看到它,對它憬然生敬、瞿然生畏,可它是否能讓人想起這里是國家博物館,激起大家的參觀欲望呢?或許,在這里還不如放一尊司母戊大方鼎的雕塑,或者一組文物的模型更合適。不可否認,博物館有文化教育功能,孔子也確是文化教育領域名人,但這不意味著博物館門前立孔子塑像就合適。博物館的更重要功能是典藏、陳列,供公眾參觀。
源于希臘文“繆斯庵”的博物館,涵義不僅包括歷史人文,還有戲劇、舞蹈等藝術。中國的這座國家博物館,也不僅是歷史博物館,還包括原先的“革博”。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年改擴建之后,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但它的人氣和知名度、社會效應發揮,都還遠遠不夠。筆者以為,其中就有高高在上,與公眾親近度不夠強的原因。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我們不妨多學學它們在這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