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內上世紀90年代興起藝術品拍賣以來,人們不難發現,市場上先炒書畫和玉器,后來再炒瓷器和油畫,總之,市場炒家不甘寂寞,他們不會讓資金閑著。而市場一旦達成炒作的共識,那么莊家、炒家、藏家都會蜂擁而入。近幾年,各地大大小小、規模不等的藝術品拍賣會此起彼伏,參與競拍的人與日俱增,而藝術品價格在競買人的助推下迭創新高。
根據筆者觀察,藝術品價格的高低和熱門與否,與買家競投的動因有著直接關系。細細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競買人喜好程度對拍賣公司上拍的藝術品,如果競買人十分喜愛、癡迷,那么,即便這件藝術品價格貴一點,一般競買人也是樂意接受的。記得1997年上海德康拍賣會上,筆者一位好友曾送拍一件沈子丞的《山水人物》,從內心講,他本人非常喜歡,并不想低價出售,于是定了一個相當高的底價,沒料到這件作品居然受到追捧,最后以7萬多元成交,這個價格在當時屬于天價。同樣,香港收藏家張宗憲在1997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19.8萬元的高價,收購了只有一張名片大小的齊白石作品《蒼蠅》,之所以肯出如此價格,主要是張宗憲對這件齊白石稀奇題材的作品格外青睞。
競買人捧場眾所周知,中國人歷來有捧場的雅好,比如畫家辦畫展有人捧場,出本畫冊有人捧場,現在拍場上拍賣藝術品也有人捧場。拍賣場上買家捧場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拍賣行組織買家來拍場競價,比如有的拍賣行是首場拍賣,為了擴大影響,樹立拍賣公司的良好形象,他們會組織一批買家來競投,力爭把成交率、成交額搞上去;第二種是有的賣家為了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哄抬價格;第三種是學生給老師捧場,有的畫家作品上拍后,學生為了給老師爭面子,不惜資金將價格推高。
競買人附庸風雅由于藝術品拍賣動輒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所以普通百姓涉足藝術品拍賣無疑是天方夜譚。買家如能參加藝術品拍賣,往往是一種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因此,有的買家盡管對藝術品收藏投資是外行,但是為了附庸風雅也會在拍場上踴躍競投。筆者就曾發現有的買家在拍場上只要遇上知名畫家的作品就踴躍競投。競買人好強斗富由于拍賣是按照“價高者得”的原則,因此拍賣的競爭就非常激烈。
有時一件藝術品會出現幾個買家甚至十多個買家爭奪的局面,在這種環境和氣氛中,有的買家會失去理智,更有的買家為了面子不惜自己的資金,志在必得,一旦將競爭對手擊敗,心理的占有欲得到了滿足,臉面也有光彩。特別是在這種場面上能體現自己的身價。應該說,好強斗富在拍賣場上是屢見不鮮的。不過對賣家尤其是中介方拍賣行來說那是最高興不過的事,這無疑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收益。競買人公關送禮在藝術品拍賣場上,有一部分買家純屬是為了公關送禮,他們為了請人辦事,不惜在拍賣場上競投藝術品。
需要指出的是,有個別地方用藝術品送禮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據悉,山東甚至還出現了“無畫不談”的狀況,它從一個側面可看出,用藝術品公關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競買人市場炒作自國內上世紀90年代興起藝術品拍賣以來,人們不難發現,市場上先炒書畫和玉器,后來再炒瓷器和油畫,總之,市場炒家不甘寂寞,他們不會讓資金閑著,而市場一旦達成炒作的共識,那么莊家、炒家、藏家都會蜂擁而入。
像近幾年炒作的中國當代油畫,海內外老中青三代作品全面開花,成交額、成交率迭創紀錄,甚至連中國的傳統書畫也望塵莫及。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原來并不走紅甚至在上世紀90年代根本露不了面的油畫家,現在其作品價格動輒也要數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這些投資客利用市場熱點進行炒作,目的是為了獲取超額利潤。
競買人懷舊情結在拍賣會上,一些競買人來參加競投并不是為了讓作品保值增值,他們僅僅是對某一物品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懷舊情結。比如有的買家曾在文革時期被抄家,家中字畫被抄走,落實政策后沒有全部歸還。有一天這些字畫忽然在拍場上亮相,出于懷舊情結,有的買家會不惜資金將它買回。以上就是競買人參與競投的一些動因,他們的炒作行為直接左右或者影響著藝術品的成交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