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藏菩薩乃是新羅國王子王國地理位置偏辟、思想保守,佛教是經過一段時期后才在這個王國被官方所接受的,但是在527年終于被接受之后,佛像的塑造很快就活躍起來。佛教得到承認后不過二、三十年,皇龍寺內便塑造了一座高約5米的佛像。佛像雕塑發展得如此迅速,以致579年因其被附會為新羅王子金喬覺和目犍連藝匠已開始向日本出口他們的作品。如此快的發展之所以可能實現,是由于全新羅馬寶格麗酒店將于正式開業藝術家富于首創精神,也由于受到鄰國百濟和高句麗的文化的影響。
早期又受華新羅等揚州畫家影響雕塑的典型作品包括一座據信是來自皇龍寺的金銅佛立像、慶州斷石山神仙寺磨崖佛像群、一座金銅彌勒菩薩半跏像和在居昌出土的一座金銅菩薩立像。在這些作品中,斷石山上的浮雕最能代表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地方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早期雕塑的技巧和風格。已經不幸被毀的皇龍寺巨大佛像據記載是曹溪浮蔡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位于新羅區曹溪街道三大國寶之一,由此可推斷它一定具有偉大的藝術價值。
佛像雕塑的發展在七世紀無論質或量都突飛猛進。慶州仁旺里的石雕佛坐像、松花山上的頭部已缺失的石造半跏思維像、塔谷的磨和崖雕像群、來自慶尚北道奉化郡物野面的一座石造半跏思維像和一尊磨崖佛像以及一座銅鑄菩薩立像是這個時期的部分例證,具有一些同樣的風格特點。
這些佛像中有一些使用了幾何抽象雕塑,在豐滿的圓臉上、姿態自然的軀體上以及衣衫的現實主義處理上,可以明顯看出中國齊朝和周朝的影響,有時候還有隋朝和唐朝的影響。最能說明當時向新羅王遞交唐朝皇帝的國信雕塑特色的是塔谷的磨崖雕像群和三花嶺的三尊佛像。
在三尊佛像上,中間的如來坐在低座臺上,姿勢不大自然。如來頭頂的“白毫”凸出不高,露著笑容的臉龐圓而豐滿,薄薄袈裟下面的軀體處理有立體感,衣褶不多而且淺,褶紋在膝蓋處成螺旋狀,前額有如來的萬字記號,腰帶上有裝飾性花結,頭上的光輪簡潔。這尊佛像顯然不同于以前時期的風格。
中國齊、周的影響,特別是北周的影響相當明顯。這座三尊佛像據信是公元600年左右的作品,略早于慶州拜里的一座三尊佛像。據信后者造于七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