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溫潤細膩,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品。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至少在3000年前,和田玉就被人類加工使用,并輸入中原地區。《大宛列傳》中載有漢朝使節張騫的副使曾到和田,“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來,…
”這是正史中對采玉活動最早的記載,但對那時的采玉方式及其制度,并無詳述。關于采玉制度的記述,直到唐代以后才出現?!缎挛宕?四夷附錄》載:于闐“東曰白玉河,西曰綠玉河,又西曰烏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異。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于河,然后國人得撈玉。”后來的《宋史》沿襲了這一記載。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得知:首先,古時于闐采玉主要是洪水退后從河中揀撈,因生產工具落后,還沒有發展到進山開采玉礦的程度;其次,國王或官吏有優先權,平民只有等官方揀撈后才可以下河撈玉。唐代,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地區。
唐人劉駕的《昆山》一詩即反映了這種情況。詩云:“昔時玉為寶,昆山過不得。今時玉為塵,昆山入中國。白玉尚如塵,誰肯愛金銀?!崩ド郊蠢錾?。至遲在宋代,中原人已赴昆侖山諸河采玉。據《太平御覽》記載:“取玉最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返?!备冻龅拇鷥r是十分大的,因為那時路途極為艱險,可以說玉石是用生命換來的。
元朝統一西域后,中央朝廷直接控制采玉生產,并派玉工赴于闐等地采撈,令各地驛傳起運至京師,腳價由官府支付。例如至元十年曾派玉工李秀才到和田采玉,發給“鋪馬六匹,金牌一面”,赦令“必得青、黃、黑、白之玉”。次年又免去于闐采玉工差役。看來和田土著人中也有一批為官府服務的采玉工。不過在官方從事采玉的同時,也有民間的采玉生產。元代馬祖常《河湟書事》詠道:“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
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边@是私采販運的實證。明朝漢文史籍對和田采玉的記載很貧乏,《明史》除照抄前代的記載外,又說:“其鄰國亦多竊取來獻。”倒是《天工開物》一書,對古代和田采玉方式記載較詳:“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間明月夜,望河視玉璞堆聚處,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隨水流,仍錯雜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后知也。白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
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者,方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于撈取,此或夷人之愚也。”文中透露出于闐采玉雜有陰陽之說,采玉者由女性充之。但總觀全文,誤說甚多。所謂月夜視河水明亮處取玉之說,全為誤傳,根本無此可能性。白玉河、綠玉河之流向亦不確。采玉的實際情況是,在汛期過后于清澈的積水或緩流中撈取,如潛入滾滾洪流中取玉,斷不可能。明代在和田的西鄰葉爾羌出現了進山開采玉礦的生產活動。
明萬歷三十一年十一月,耶穌會傳教士鄂本篤到達葉爾羌,耳聞目睹了葉爾羌、和田兩地的采玉生產,留下了詳細而可靠的記載。他說:“玉有兩種,第一種最良,產和闐河中,距國都不遠,泅水者入河撈之,與撈珠相同。第二種品質不佳,自山中開出,大塊則劈成片。寬約二愛耳。
以后再磨小,俾易車載。石山遠距城市,地處僻鄉,石璞堅硬,故采玉事業,不易為也。土人云,縱火燒,則石可疏松。采玉之權,國王亦售諸商人,售價甚高。租期之間,無商人允許,他人不得往采。工人往工作者,皆結隊前往,攜一年糇糧。蓋于短期時間,不能來至都市也?!倍醣竞V對河水中撈玉的記錄與《天工開物》所說相同,泅水撈玉當為事實。由鄂本篤的報道,可知明代于闐的采玉權仍然壟斷在國王手中,他可以任意銷售采玉權,買得采玉權的商人則雇工往采。同時,鄂本篤文中雖未明言,但肯定也有采玉工在為國王、貴族采玉。
因鄂本篤曾向朝圣的于闐王母親阿吉哈麗姆借予黃金六百錠,王母歸國后從府庫中拿出價值數倍于借款的玉石償還了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