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中國、陶瓷!說起中國陶瓷藝術,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江西景德鎮。這是一個用皇帝年號命名的中國南方小鎮,是一個千年窯火不熄的東方之城。這里的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被世界各國博物館廣為收藏;這里有我國唯一的陶瓷學院,有部級的陶瓷研究所;這里是我國瓷藝大師聚集的地方,一大批陶瓷藝術精品從這里誕生。近日,一場名為“景德鎮陶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專題展”在深圳世紀工藝品文化廣場的深圳珍寶館拉開帷幕。
王錫良、秦錫麟、王隆夫、周國幀、劉遠長、熊鋼如、唐自強、黃賣九、陸如等十余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100余件作品集體亮相,將在深圳進行為期2個月的免費展出,其中包括86歲高齡的“陶瓷泰斗”王錫良聯合潘凱聲創作的瓷瓶孤品《雙松映琴》。周國幀的《西班牙舞》、劉遠長的雕塑《楚魂》、張育賢的《蘇武牧羊》、徐慶庚的《漁字》等代表作品均在展出之列。這些作品代表了當代中國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
更難得的是,有13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次集體親臨作品展場,現場探討交流中國陶瓷文化。在展場現場,年逾古稀的王隆夫、周國幀,以及劉遠長、熊鋼如兩代美術大師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陶瓷書畫同根同源廣州日報記者:我們知道中國陶瓷、中國書畫早已是世界上最聞名的兩項中國本土藝術,各位老師認為彩陶與書畫究竟是何種關系,瓷藝與書畫藝術的異同有哪些?王隆夫:書畫與陶瓷應該說是同根同源的,像做陶瓷不僅要懂書畫,還要懂工藝。景德鎮陶瓷的工藝很復雜,種類也很多。
像景德鎮的青花就是青色的,而別的地方的青花因為配料不同,它的成色不是青,而是藍。陶瓷,它是多種藝術門類的一種集合。另外,同根同源還可以從歷史層面說清楚,文字還沒產生的時候,就有陶。陶,它開始是象形的,而我們的文字開始也是象形的。像陶藝里有水紋、魚紋,文字也是通過這樣的紋樣變化而來的。最早的字就是畫、就是象形字,從這個層面來講,書畫與陶瓷兩者是同根同源的。
熊鋼如:書畫與陶瓷是同根同源,同時陶瓷有它單獨的藝術語言,它有別于中國書法和繪畫,陶瓷藝術已經成為一個單獨的藝術門類,是一個純粹的藝術領域。陶瓷的表現力比油畫、書畫來得更強。因為它是一個工藝品,每一個工藝階段都可以用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如拉胚、原料的配置,原材料的選擇等。做陶瓷不是說你畫得好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說爐溫掌握得好就行了。火燒瓷器的時候,決定瓷器作品質量有三大因素,分別是溫度、窯里的氣壓以及窯里的氣份。
所謂“氣份”,就是燒窯過程中化學反應產生的氮氣、氧氣、氫氣、乙炔等各種氣份。在燒窯過程中,需要產生何種氣份去參與化學反應,目前我們只能大概的掌握,還不能絕對精確的掌握。所以說,陶瓷藝術家是手藝家,但更應該是藝術家。劉遠長:也就是說,做陶瓷的多有深厚的書畫功底,而名畫家要做陶還不一定能做出好陶瓷。
另外,陶瓷的保存時間是最長的,長達上萬年,認為陶瓷僅是工藝品而不是藝術品是誤解。官窯民窯并駕齊驅廣州日報記者:景德鎮的制陶歷史長達上千年,目前景德鎮陶瓷的發展狀況如何?熊鋼如:我國陶瓷應該說是始于漢,盛于明,鼎盛于清。
宋代陶瓷在景德鎮已經相當成熟了,以青花為例,當時是以刻花、印花為主,色彩單一,但造型很講究,造型與釉色的結合很完美;到了元朝,景德鎮青花瓷器開始名揚海外;明朝,出現了大明釉上五彩,這使陶瓷的裝飾性更加豐富,景德鎮成為了全國制瓷中心;
到了清三代,景德鎮達到瓷藝鼎盛時期,這時宮廷重視制瓷,皇帝、宮廷畫家等都親自設計圖紙拿到景德鎮加工,在工藝技術上又新出現了粉彩等技法,藝術上形成了雍容華貴、非常繁瑣的特點。可以說,從元代開始,景德鎮瓷藝的藝術風格分為兩條線:宮廷瓷是嚴謹的美;
民窯是瀟灑、豪放、無拘無束的美。后來,毛主席要做建國瓷、建國十年瓷,徐悲鴻任組長設計建國瓷時有8字原則——“經濟、美觀、實用、大方”,這個做法到現在一直影響著景德鎮日用陶瓷的設計,也與過去的宮廷瓷形成了區別。現在景德鎮陶瓷既吸收了過去官窯的優秀部分,也開始將民窯發揚光大。現在,有人專門研究民窯,形成了現代民窯青花,這是專門的體系;
也有的專門研究官窯,將官窯與現代的陶藝相結合,也形成了一種具有當代風貌,又有景德鎮本土特色的一種現代工藝。現在景德鎮是現代陶藝和傳統陶藝并駕齊驅。名家說陶王隆夫:江西浮梁縣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書院院長。
出身于“陶瓷世家”,祖父王昌彬,曾任晚清御窯總辦。王隆夫:作品與西方距離越遠越好78歲的王隆夫老師此次到深圳帶來了瓷板畫《松鷹圖》和《壽桃圖》。王老說,《松鷹圖》的精神點在鷹的眼睛和喙部,要畫出力度來,一畫它的雄姿就顯現出來了。
他一般是首先把整個造型畫出來,然后再看它的頭安在哪里好,“先畫頭的話就呆了。”王隆夫覺得“自己的作品能夠與西洋的東西距離拉得越遠越好!”周國楨:出生于湖南省安仁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被譽為“中國當代陶藝發展的一面旗幟”。周國楨:到動物園寫生創作動物雕塑76歲的周國楨老師擅長動物雕塑,這次到深圳帶來了兩件作品,一件是青花釉里紅瓷瓶《衛士》,一件是動物雕塑《馬到成功》。
他告訴記者,這個馬雕塑,最難做的是馬的頭部,因為馬的特征你必須要抓住。周老說,創作動物雕塑之前,他是要到動物園去寫生的。1961年,他就在上海動物園住了8個月。創作《馬到成功》的時候,又去過動物園多次。熊鋼如:江西省豐城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在青花、色釉、新彩、綜合裝飾方面均有所長。
熊鋼如:燒窯“又笑又哭”63歲的熊鋼如老師擅長青花釉里紅作品,這次來深圳的作品是《富貴大吉》、《笑口常開》。熊老還借周國楨老師的“笑啼窯”之名說起了有關對陶瓷創作感悟。他說,“笑啼窯”也就是又笑又哭的窯,一打開,燒得很好,喜笑顏開;整個窯都報廢,就要流淚了。目前,由于科學技術的原因,燒窯還不能完全按照人們的預想燒得很準確。不過,正是很多偶然的、不確定的因素也成了燒窯制瓷的一種樂趣和驚喜。像周國楨老師《雪豹》,當時預定是要燒到1300攝氏度的,沒想剛到1100攝氏度,突然停電了。
開窯一看,“雪豹”上層部分陶瓷還沒完全燒熟,成了一片片的皸裂,像豹紋一樣,反而讓《雪豹》更加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