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國寶之一泥質紅陶彩陶罐,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然而,正是這件大約6000年前的彩陶罐為傳說時代的“炎黃”勾勒出較為明晰的輪廓,讓文明的坐標越來越清晰,表明了山西南部確實是華夏民族和中國文明的發祥地。在全國范圍內,如此經典的仰韶文化完整器是難得一見的,所以這件沒有絲毫破損的出土陶罐就顯得彌足珍貴。
精美的紋飾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呢?它又代表著什么含義呢?山西博物院《文明搖籃》展廳1號中心柜里擺放著一件國寶———泥質紅陶彩陶罐。這件仰韶時代的彩陶罐1988年出土于晉豫交界處的黃河北岸、山西省芮城縣金盛莊。距今1萬年前后,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發明陶器與磨制石器、營造房屋、經營農業等活動一樣,成為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
這個時候,人們開始了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審美意識更加強烈,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這件彩陶罐就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遺存,它通高45.8厘米,口徑35.5厘米,底徑15.5厘米,泥質紅陶,罐口較大,口沿外折,腹部曲斜,小平底。彩陶罐表面繪有黑色的直線與曲線組合而成的三角紋,紋飾結構設計巧妙,線條簡潔流暢,充滿了動感與韻律。
在全國范圍內,如此經典的仰韶文化完整器難得一見,這件沒有絲毫破損的出土陶罐就顯得更加珍貴。關于仰韶文化。6000年前,黃河流域中游地區活躍著絢爛的文化———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二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陜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
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統一的文化特征。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陜西省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于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
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里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細泥陶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花”與“華”的淵源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最早發跡于黃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遺址中諸多考古發現,如陶器制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歷法、宮室營建等等,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相吻合。種植經濟在仰韶先民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植物題材的花瓣紋更是被廣泛地應用于陶器裝飾這件距今六千年歷史的彩陶裝飾由圓點、直線、幾何紋、渦紋等組成圖案,它們就像絢爛張開的花朵一樣美麗,是典型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
花紋大多數使用等分圓分割法,把花朵上下平行分割成幾部分。應用最廣泛的是由直線與曲線組成的曲邊三角紋,這其實是抽象的植物花瓣紋飾。這些紋飾或相對或相背,或單體或連續,圖案高度概括,又不失靈活多變的效果,動感強烈,韻律明顯,勾連回旋,變化無窮。因為鮮花的“花”與中華的“華”諧音,有專家指出,這些絢爛多彩的花正是中華民族的“華”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