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為瓷器之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重大發明之一,陶器上的圖案標志著人類審美的形成。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制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筑群。
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居住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江淮流域的先民們開始在日用品上刻繪紋飾,用以裝飾房間,“彩陶”就這樣誕生了。彩陶文化的重要遺址為: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等。原始彩陶的代表作《人面魚紋盆》,出土于西安半坡村遺址。
這是一處彩陶藝術的聚集地,根據考古測試,這里的年代在6000多年前。半坡村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物,被考古界稱為“半坡型彩陶”,這種精美的彩陶與“廟底溝型彩陶”同屬于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的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這些陶器上的彩繪紋飾豐富多彩,多以細致生動的線條來描繪。
尤其是幾何圖形的首次運用,為彩陶圖案增添了動態美。《人面魚紋盆》與《鹿紋盆》等彩陶藝術品是此類型的代表作,紋樣生動自然,用筆簡練,筆觸粗獷,色彩鮮明。半坡先民們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在幾何圖形中創造出了由線組成的“二方連續”裝飾圖案,產生了跳躍炫目的視覺效果。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和陜西一帶,是母系氏族文化的繁榮時期。
此時,農業的雛形“原始種植業”出具規模。人們在從事原始種植業的同時也采集山林中的果蔬,在部落里飼養牲畜,并且在部落周圍的河流湖泊中捕魚。衣食無憂的生活促進了彩陶的發展,于是便形成了上面所講的“半坡型彩陶”和“廟底溝型彩陶”。從仰韶文化衍生出的“馬家窯文化”,也是彩陶的重要產地。它與仰韶文化相近,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的文化群落,分布在甘肅、青海一帶。考古界通常認為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類型,因此也稱它為“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在制作方法上繼承了仰韶文化的工藝,紋飾具有自己的特點,線條數量增多,呈螺旋狀,觀之有旋轉之感。馬家窯類型的陶器著色以黑色為主,缽與盆的內外都有彩繪,甚至有的瓶、壺通體彩繪,紋飾以波浪紋和旋渦紋居多,也有少數垂幛紋。線條流暢生動,連續不斷的條形紋飾蜿蜒游走于陶器之上,產生了流動跳躍的動感,這是馬家窯彩陶的別樣特色。
由于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依然是放置在地上的,因此彩陶上的圖案均描繪在上半部分,便于低頭欣賞。彩陶上首尾相接的圖案形式,在視覺上產生了動態的美感,將原始先民們的居室裝點的絢麗多彩。這種原始的藝術表現方式和“二方連續”圖案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了一種經典的藝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