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作為一個文化定位,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在大規模建設的同時,都在不遺余力地營造優美的環境.環境的優劣已經成了衡量文明與否的標志.可以說,社會越是向前發展,人們越是追求理想的﹑完美的環境.由此,環境藝術運應而生,或者說,它的魅力被重新發現.雕塑是環境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座好的雕塑,不但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出環境顯得更為優美,而且能使出環境的文化內涵得到升華,更能顯示那里人們的整體文化素養.所以人們往往把一座城市的好的雕塑當成一個城市的標志.雕塑藝術與環境建設是密不可分.不容諱言,在中國當前大規模的城市環境建設中,能夠把雕塑與環境建設的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的并不多.一些人以為在某個環境中放進一個或幾個雕塑,環境藝術就大功告成了.這邊當然是荒謬的.但是持此看法的不明智的“環境締造者”和急功近利的“雕塑家”還是大有人在,否則怎么會有那么多的“雕塑垃圾”要被掃除呢?
低劣的雕塑放在某一環境中-如某些風景旅游區,當然會污染人們的視覺,糟蹋環境,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那些塑的好的﹑甚至是歷史上的著名佳作隨便放在某一環境中,就一定合適嗎?非也!前幾年,在中國一些大城市中,競相建設歐洲城﹑外國雕塑園,但觀者寥寥,群眾并不叫好.這其中除了急功近利﹑仿制﹑粗制濫造之外,就是那些雕塑并沒有與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顯得沒有在它的故鄉與環境那么協調.環境是什么?
環境原本是指大自然歷經億萬年演變而成的自然景觀,是高山大海,江河湖泊;是森林草地﹑沙漠荒丘······.有了人類以后,人們把自己賴以生存的聚居地,用自己的意志強行改造﹑或說營造成不同使用功能的環境.大凡人類都具備著這樣一種本能,一種與生俱來的﹑永不滿足的追求完美的本能.人們在營造環境的同時,還進行各種裝飾.設立雕塑或雕刻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且不說建造廣場宮殿,就是一庭一院,也要用雕刻來美化一番.這種借助感觀在知覺上追求完美事物的本能,是人類創造達到理想境界的一種手段,而且,人類有史以來就從來沒有放棄過這種手段.環境藝術的內涵相當豐富.簡而言之,就是如何規劃﹑處理景觀.這里面包括建筑設計﹑綠化布置﹑藝術裝飾······還含有雕塑的設置.這里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在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具有各種特殊意義的人文景觀里,雕塑創作是不能掉以輕心的.這方面大煞風景﹑令人尷尬的例子很多,教訓很大,付出的代價也是很沉重的.試舉幾例:在國內某大城市的著名的革命烈士陵園的一隅,建造了一座忸怩作態的古裝仕女雕塑,它和陵園的莊嚴肅穆氛圍根本不合拍,使人感到不可思議.同樣,在某大城市的現代公元中的芳草地上,公園主管部門找來幾位工匠,在幾塊天然石塊旁用水泥建造了一個體積龐大的﹑五大三粗的﹑傻笑著的大彌勒佛.頓時把一個開闊﹑寧靜的環境弄得使人壓抑﹑沉悶,毫無情趣可言.這種粗制濫造的“雕塑”,絕非在一個城市﹑一個公園中所僅見.這樣的“雕塑家”是在美化環境,還是在毀壞環境?
環境的管理者和作俑者是無知還是另有所圖?他們有資格談環境藝術嗎?不幸的是,他們不但在談,還在搶著實施他們的“創作”呢!新街口廣場是南京城的中心.1989年為了慶祝建國四十周年,讓城市煥發先的面貌,市有關部門請了幾位年輕美術家,力排眾議,耗費巨資,在新街口廣場的花壇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南京的等等震撼人心的優秀作品.為什么到了90年代,會興起造佛塑神的怪現象呢?難道我們的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為之奮斗的偉大祖國不再信奉唯物主義了嗎?難道我們的雕塑家才思枯竭了嗎?
江蘇無錫馬山鎮,是太湖邊上的一個小鎮.這里山清水秀,風光絢麗.從80年代起,有人提出要把這個錦繡之鄉開發建成旅游度假區.為此也曾規劃在馬山面對太湖建一座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標志性雕塑,使煙波浩淼的太湖更為嫵媚動人,更加壯麗.南京﹑上海﹑杭州的雕塑家為此很是忙碌了一陣子,出現了不少有特色的﹑藝術個性很強的構思.未曾想到,進入90年代以后,當地工程的主持者改變原來的規劃設想,決定撥出近億元的巨款在馬山面對的太湖建材一座88米高﹑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銅佛像.建造工程已經開始,筆者曾“有幸”到現場看過佛像小稿.此佛像的造型﹑身姿并無特殊的藝術韻味,表現極其概念化,塑造手法和藝術處理亦無可取之處.看得出,雕塑家并不象主辦者那么虔誠.他只是在例行公事,毫無激情可言.對此,主辦者并不在乎,因為他們的目的只在“高”和“大”.他們追求的只是能“超紀錄”,擺闊氣而已.至于藝術效果如何,建好后對環境會產生什么影響,他們不問,也不想問.古代的藝術家,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血汗創造了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創造了多種多樣的令人回味的藝術形象.他們在創造神佛的同時,把世間的人情風俗揉合到形象中,表現了古代人民嫉惡如仇﹑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四川大足石刻中的“養雞女”和吹奏長笛的“樂女”都是這方面成功的范例.他們創造的多數形象已遠遠超出了佛神的本來概念.古代佛神形象的豐富性﹑多樣性﹑復雜性正是古代藝術家表現社會各階層人群廣泛性的證明,所以她們贏得了人們的贊譽,成為歷史的瑰寶.古代藝術家尚知道在藝術創造中表現世俗風情,刻劃有時代個性的人物形象,為什么我們當代的人不站在時代的臺階上往前看,去展望未來呢?
在當代塑佛造神已經遺跡沒有什么意思了,何況只會塑造高大的佛的軀殼.馬山大佛離竣工尚有時日,可以想見,大佛落成以后并不會給美麗如畫的太湖壯色,不會給人們留下什么文化或藝術的啟示,更不會給時代﹑非后任留下什么值得研究探討的課題.弄的不好,還會給太湖景觀抹上一大筆不容易擦去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