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環境飾品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裝飾物品本身體裁、形式、情節、主題、場景、功能等的拓寬,也加入了形式、語言、手段之外的設計意識、關念、精神等多方面因素。現代環境飾品的開發設計可以更加完整地確立一種“大裝飾”的范疇,它模糊了藝術語言之間的界限,突出了設計、創意、生態的意識。
現代環境飾品順應時代潮流,在引入大量新題材、新形式、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藝的同時,在更加關注規律化、風格化、次序化的基礎上,還加入了許多與時代同步的審美情緒和藝術理念。在對環境、生命、人性等主流思潮的關注和表現,不斷加深下,使飾品變的更加寬泛、兼容、多元。在以往作品中,兼具藝術創作和工藝制作的雙重性之外,更加注重其功能、形式、和人為的影響力。現代飾品從社會生活環境的角度,全面總結了這種人類輕松、純凈、自然的審美需要和藝術行為手段,并將這種具有時代性、大眾性的公共藝術,上升到社會群體的、學術的角度加以評析。
從中尋求規律、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時甚至能夠引領和引導大眾的審美走向。現代環境飾品盡量避免極端個人化的原創意識行為,追求樂觀愉悅的自然親密、有著浪漫抒情甚至為美的純粹視覺風格。它早已不是僅用“貴族”炫耀的奢侈品,或填補皇宮大殿空缺的藝術珍品,它已經成為一種需要的平民藝術,與環境、規劃甚至人們的心理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它的藝術形式和造型語言的運用不是孤立的,與其它的藝術形式,各時期的風格流派,甚至是建筑的、產品的、科技的、人為的多種因素之間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現代環境飾品的形式同樣充滿了激動人心自由創作、個人情懷、深刻思想和眾多高超的個人或群體甚至是社會化的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觀念,新材料工藝的加入與傳統文化當代的介入和關懷,共同繁榮、互相容通,體現出其極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現代環境飾品概念的內涵包括“現代”、“環境”與“飾品”三個組成部分,外延還包括現代環境飾品與一般配飾、傳統手工藝品的差別。
“飾品”即為裝飾的物品。“裝飾”作為一個詞匯,在中國最早見于5—6世紀,“女,求何為現代環境飾品,從字面理解就是為現代人類生活環境而設計、開發的裝飾物品。做布衣,麻縷,織做筐、績、織、具。及嫁,始以裝飾”。在西方早早則于18—19世紀出現。“裝”和“飾”在漢語中是以同義的概念出現的。
狹義的“裝飾”,僅指器物或作品外部、形式及其相互關系,留給人的視覺上的美感。最早的裝飾概念與人的實用觀念極為密切,裝飾的形式完全是在實用器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廣義的“裝飾”是視覺藝術中最一般的特征,也是最常用的制作與設計手法。正如蔡元培所指出:“裝飾者,最普通之美術也。”S-郎格也曾寫到:“裝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
由此現代環境飾品就是以人為本,以現代室內室外各種環境為對象,以綜合的媒介形式為載體,擁有強烈的研究性、邊緣性、審美性、平民性,并表現出濃厚的人為關懷和自然親密的裝飾物品。3.2現代環境飾品的幾種主要類型1.城市雕塑:裝飾雕塑,浮雕,假山、石景等。2.墻體裝飾:壁畫,壁飾,擋土墻裝飾,防音墻裝飾,建筑外部裝飾等。
3.各種工藝品:小型手工藝品,現代特色家具等。4.花壇的設計:大型傳統花壇,小品式花壇,依附式小花籃、花架、花盆等。5.水體的設計:噴泉,流水小品,水池,人工湖等。6.地面鋪裝:一般不同材質的鋪裝,不同色彩、圖案的鋪裝,大地藝術,井蓋設計等。7.裝飾照明及照明造型:自然、人工光裝置,裝飾路燈,地燈,水景燈等。8.計時裝置。
9.其他:景觀與建筑外延,多功能綜合設施,特殊用途和最新設施等。現代環境飾品,作為一種現代文化藝術研究的提出,這是與其本身擁有的職能和文化密不可分。現代環境飾品的興起與當代社會的廣泛需求,首先是與近一個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的現代化城市化密切相聯系的,是與人類的物質和文化形態的快速發展,社會中產階級的大量增長與需求密切相關的。因此,現代環境飾品的存在與功能構成了現代人類生活職能的一個顯在的部分。
它在特定的環境形態中,必然承擔著自身的文化使命。現代環境飾品所以在各個場合受到如此廣泛的歡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與環境的密不可分,作為裝飾,豐富和美化人類生活環境空間,同時又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的現代環境飾品是一個時代精神和文化氣質的體現標識,它體現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每一個時代的人們總是運用著飾品形成的自己生活環境獨特的人文景觀,致力于精神的表達和環境的改造,從一個側面體現著所處時代,所處地域的文化內容。
所以環境飾品又是人類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水平的象征。環境飾品正是在其強化物質、內容、達到精神高度的過程中,使自身具有了永恒性。一件杰出的環境飾品,甚至會成為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或某一居所的標志。所以環境飾品和文化一樣具有永恒的意味。羅馬的柱式,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北京天安門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深圳市政府廣場〈〈孺子牛〉〉,青島濱海的〈〈五月的風〉〉等等,舉不勝舉。它們作為一個環境特有的精神和文化氣質,閃耀著人類自豪的光輝與精彩。
印象派畫家們打破常規,第一次從畫室中走向自然,去感受色彩。對色彩理論的重新發現和重新認識,從傳統觀念上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而使整個繪畫藝術史經歷了一場偉大的革命。現代環境飾品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也正如印象派畫家們的革命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家對一些環境飾品的基本語言和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認識和擴充。室內的局限以遠遠不能滿足飾品的欲望,走出狹小空間,呼吸室外大自然的清新氣息,是現代環境飾品發展的潛力與必勢。社會的巨大進步,信息的充分共享,使得現代環境飾品藝術也極為公開化、民主化。
面向自然,面向大眾,面向所有人的生活環境,現代環境飾品已附加著特殊的時代要求和前所未有的語意。它更強調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屬性和環境意識,更注重著來源于大眾,而服務于大眾的理念。呼喚藝術文化的公共性、民主性和社會工藝性,一直是20世紀以來的一個重要話題或一種文化和社會理想的一部分。被稱作為“20世紀名副其實的預言家”、世界設計藝術界“現代運動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曾言“我不愿意藝術只為少數人效勞,僅僅為了少數人的教育和自由”,“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藝術,那藝術跟我們究竟有什么關系?
”在中國近代欲“以善欲代宗教”的著名教育家及思想家蔡元培感言:“隔千里兮共明月,我與人均不得而私之,各國致國務院,無不公開者,即以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時供同志之賞展。各地方之音樂會,演劇場,均以容多數人為快。所謂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寡樂樂不如與眾樂樂。”在20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更是大力提倡普及文化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
無論是設計師,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美之于社會效用價值的思考,或是教育家對藝術美及藝術精神之于啟迪國民,化育人性的理想追求,抑或政治家對藝術方式之于鼓舞和凝聚大眾力量的期盼,都從不同的角度集中反映了使藝術回歸并服務于社會大眾的強烈愿望和遠大的抱負。現代環境飾品繼于此項歷史與社會的重任,必向室外大力的開拓與轉為公共藝術。在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的沖擊下,文化也逐漸在“世界一體化”。
藝術變得隨處可見,也變得可見“一般”。“極端”與“雜亂”、“頹廢”與“變態”,各式各樣的“新藝術”已讓我們感到疲倦,一切“聯合國”籍的“快餐”文化已讓我們“毫無營養”。民族文化何去何從?關注我們的傳統,關注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本質。因此,在視覺享受已經極其豐富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不僅是藝術形式創作上的不斷更替,更應是在文化身份上的思考。藝術要與文化、要與現實、要與中國人的生存經驗掛鉤,文化必須轉型。現代環境飾品在文化轉型上的表現應是,現代環境飾品開始由審美走向文化,由語言形成的問題轉為觀念的問題,如果過去人們更多的從美的形式出發,把環境飾品看作一種形式創造的話,現在,文化的意識,觀念的表達,將成為更加關注的內容。
其中有幾個重要的特征是:藝術家們開始關注社會,表達自己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與過去的“只為裝飾”時代最大的區別是,它不是從形式出發,而是從藝術家個人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出發,表達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良心;藝術家們不再是玩弄花樣,而是以一種多元化的方式,挑戰傳統的整體性和社會思維方式,體現出一種清醒、冷靜的批判意識和大無畏的博愛意識;藝術家對社會、對環境的關注,不再是大而空,而是實實在在從人們感性的日常環境中發現問題。
在現代環境飾品的構成要素中,材料與工藝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主要來研究一下。材料的廣泛性為裝飾藝術的創作手法與藝術效果帶來了極大的多樣化和可能性,不僅能體現畫稿無法表達的藝術效果,而且往往可以獲得富有創新的最后效果。材料語言常常影響著設計的思維與行為,它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力向創作者暗示著某種意象或自身隱伏著的構成趨勢。
以敏銳的感覺抓住材料的內在特性并清晰完美地展示這些特性,達到形式與材料內在品質的完美統一,是形成材料風格的重要條件。現代環境飾品的材料涉及天然材料與人工材料,及每一種材料相應的多種制作工藝。熟悉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掌握工藝處理手段尤其是現代科技手段是控制材料語言的必然途徑。
材料的組合運用、形式選材、突破常規的肌理性格創造等,是賦予材料新的生命力的藝術手段。5.1天然材料土及萬物依存之本,在中國被看作是宇宙源泉的“五行”之一,很早就有女媧捏土造人,創眾生的動人傳說。那么土又是怎樣能造出飾品呢?有拒可考,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用未經過燒制的粘土塑造雕塑了,例如歐洲一萬年前的馬格德林文化的野牛和熊等塑像。在人類漫長的摸索過程中,土質材料得到充分的開發與運用,敦煌的莫高窟、平遙雙林寺的神佛塑像以及民間無錫“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張”的彩塑等。
土因取之不盡而造價低廉,其色澤有黑、白、灰、紅、黃、棕等,經篩選、碾碎、陳腐及水的摻和,可塑性較強,便于精雕細塑,其成型過程較易保留各種工具尤其是手的操作痕跡,形成力量擠壓的“泥味”,自然氣息極濃。木是大自然賜予的豐厚產物,在中國同樣被認作是構成宇宙基本原素的“五行”之一。長期的農耕生活及與自然抗爭的實踐,逐漸培養了人們對木之特性的了解,并運用于生存與創造之中。
從最早的木建筑到以后的木家具、木雕刻,以及到現在的木地板等,木材料一直在施展著它那別無能及的自然特性。清純的芳香,柔順的色澤,木之質感總是與人溫暖親近,有著良好的嗅覺、視覺、和觸覺效應。木的種類繁多,常用的就有楠木、樟木、柏木、紅木、椴木、楊木、松木、桃木、梨木、檀木等等,木質有軟有硬,既可大刀闊斧,保持木材劈裂鑿刻的痕跡,也可雕刻打磨出精致圓潤的造型和玲瓏剔透的空間層次。加工時可以有意無意根據生長的年輪雕刻打磨出其它材料難以替代的紋理變化,獨具匠心地利用這些紋理以及天然色斑、節痕等,即可獲得材料世界中獨有的表現特性。
同樣也可以利用自然或人為侵害腐蝕后的木料來表現現代觀念上的一些想法。石是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主要為礦物集合而成。人類在萌荒的石器時代即已培養出對石的淺顯感知和粗加工能力,石材器物的制造標志著人類文明的到來。石一直是建筑與雕塑的主要傳統材料,在世界上以石的名譽留下的燦爛文明簡直是無法估量,永無磨滅的。石的品種眾多,色澤紋理豐富,擁有堅硬、凝重、沉穩之感,以石材為現代環境飾品,遭自然風化慢,耐腐蝕能力強,能抗擊各種外力且能防水耐火,保存壽命長久。
大型飾品可采用花崗巖、大理石、青石、紅沙石、石灰石等,手段可雕、可鑿、可刻等。小型飾品除運用上述石材外,則還可采用珍貴的寶石,如質地堅硬的黃玉、白玉、翡翠;色澤鮮艷的珊瑚石、松石、瑪瑙、芙蓉石;晶瑩透亮的水晶、綠晶、茶晶;
寶光閃爍的碧璽、藍紅寶石、貓爾眼、鉆石等,其成型手段也擴展為刻、磨、琢、碾、鉆等機械或手工加工。水是萬物生命之本,山因水秀,地因水而靈。在中國,水被列入宇宙五行之一,因此人們往往靠水而居,形成現在講究的“風水”。水取之方便,造價便宜,以水用環境飾品的開發設計已經是較為常見的類型:花樣的噴泉、新穎的水景雕塑、別致的流水小品等等,各自以其奇異的變化向環境展示著自我獨特的裝飾魅力。
漆是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古老傳統材料,早在7000多年前,人們就學會用朱漆繪制木碗。而漆藝也是現代藝術中重要的一種藝術種類。漆有天然漆和人工合成漆之分。生長于東方國家的天然大漆具有耐久、耐酸、耐腐蝕、耐磨、附著力強等特點,是制作漆藝的理想材料。而人工合成漆則具有透明度強,干燥快,堅硬耐磨的特點,也是一種較好的制作漆藝的理想材料。與漆料一起常用的材料有金、銀、銅、螺鈿、蛋殼、螺絲、樹皮等。加工工藝可以采用描繪、粘貼、雕刻、鑲嵌、填補、噴彈、堆漆、打磨、拋光等手法,根據效果的需要,藝術家可以“為所欲為”靈活運用。
作品光澤潤透含蓄,觸覺細膩親和。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它的產生是人類控制自然物質過程中的一項劃時代創舉。中國是陶瓷材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瓷國”之美譽,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泥土,經過燒制做成了各種彩陶,灰陶和陶塑等。運用陶瓷材料與工藝可以制作壁畫、雕塑及各種現代造型的瓶、壺、罐、碗等等,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在坯上隨意描繪各種釉色與圖形。
有時還可以通過燒制溫度的高低來獲取自然而又意想不到的效果。金屬材料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在中國被列入構成物質世界的“五行”元素之一,通過天然礦石的采集、焙燒、熔煉、電解以及使用化學劑等手段提取而成。金屬材料的運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例如早在中國古代的青銅時代,則是人類發展進程中一次巨大的飛躍。金屬還是一種傳統的雕塑材料,在中國歷史上留有輝煌燦爛的文明而流傳千古。
常用于現代環境飾品制作的金屬材料有金、銀、銅、鐵、鋁、鋅、不銹鋼以及各種合成金屬等等,制作工藝有鍛造、沖壓、拼貼、焊接、釘鉚,蝕刻、著色等。玻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普通玻璃通常以石英沙,石灰石,純堿為主要原料,并添加些各種輔助性材料,經1550—1600度高溫熔融成型,再冷卻而成。以玻璃為材料的現代環境飾品既可以制作成彩色玻璃畫,也可制作成浮雕、圓雕、屏風、家具等等。
利用玻璃這一材料時,首先我們應對材料的特性進行挖掘。玻璃具有很好的透明性,造就了夢幻般的視覺效應;而半透明的玻璃則又是古代仿造玉器的首選材料。玻璃材質的透明性提供了其他藝術載體所不具備的無限空間,現代的玻璃藝術已是多種技法結合的綜合體,特別當玻璃與光線結合之后,就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視覺感受。其次,現代玻璃藝術還可以成為藝術家觀念的載體。
現代玻璃藝術與傳統玻璃工藝的本質區別在于它體現的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審美觀念,思維方式,其內涵與外延遠遠超出了傳統工藝所涵蓋的,它與傳統有著技術操作上的聯系,卻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沒有現代藝術觀念的出現,現代藝術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5.2.5水泥水泥的主要原料來源于石灰石、黏土等,通過適當比例磨細混合,入窯燒制成塊,再用機器碾磨制成呈灰綠、棕色和白色的粉末。水泥與水混合后,經過各種物理化學反應,能由可塑性泥漿狀轉化為緊密堅硬的石材狀,并能與各種顆粒狀材料凝固成為一體,強度教高。用水泥材料的現代環境飾品往往是放置在室外的,可以做成環境雕塑,類似石材;也可以和其他材料結合,諸如彩石、陶瓷、彩色玻璃、鏡片等,覆蓋于表面,做成環境小品或公共設施等,這樣一來,不但能夠掩飾其略顯低檔又無個性的材質,而且能取得綜合材質的鑲嵌效果。
塑料與玻璃鋼都是以樹脂為主要原料的材料,兩者都有一定的耐化學腐蝕和抗沖擊性能,相對于陶瓷、玻璃來說不易破碎;較之于金屬材料而言,比重輕且不會生霉變,因此許多場合已經開始取代金屬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尤其是玻璃鋼,它以“仿材”見長,其適應性之強幾乎可以模擬各種材料的表面特征,如經表面處理達到金屬材質效果,也可與石粉、細紗等混合調配制成極似漢白玉和花崗巖的石質特征。現代纖維藝術是現代環境飾品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受到公眾較為普遍的喜愛。
纖維這一材料可分為天然纖維、化學纖維、人造纖維和有機合成纖維等。天然纖維包括有竹、藤、棕、柳、葵、葦、稻、麥、高粱、玉米、麻、棉等植物的桿、莖、韌皮或花、葉;蠶絲、毛發、馬尾、鳥羽及鬃、毛、絨等。這些材料比較傳統,有的溫暖、輕柔,有的樸實渾厚,富有很強的親和力。
化學纖維、人造纖維和有機合成纖維主要包括有尼龍、滌綸、腈綸、乙綸、丙綸、氯綸、氨綸、氟綸等,這些纖維也都各有特性,它們不僅在數量上為天然纖維做了補充,而且許多化纖品種,在性能和感觀上都有天然纖維所不及的品質,如粘膠纖維手感柔軟,光澤明亮,易染色,防蛀等;滌綸抗皺,耐熱,光滑等。用纖維材料制作的現代環境飾品主要有壁飾、壁掛、地毯、軟雕塑、裝置藝術等,主要通過編結、刺繡、纏繞、拼貼、衍縫、捆扎、蠟染、懸掛等來實現。紙是一種具有多種性能的造型材料,它成本低,加工方便,早在公元105年中國就已有利用廢魚網、樹皮、破布及嘛造紙的詳細記載。
15世紀活版印刷術發明以后,紙的應用日趨廣泛。紙加工技術的提高,也催生了二度空間及三度空間的紙藝,加速了紙藝在全球各地的普及。利用紙材料創作,關鍵是要掌握各種紙的性能。一般紙包括有素描紙、水彩紙、油畫紙、高麗紙、宣紙、包裝紙、及生活用的衛生紙等,這些可以采用描繪、噴濺、剪裁、拼貼等技法。特殊紙包括有紋理的紙、各種費舊紙及紙漿等。巧妙利用這些紙的質感的多樣性,就能賦予平凡材料以不平凡的藝術價值。
光和電本來是以照明等實用功能來運用的,在現代社會,作為一種非常普及的能源形式,光和電也逐漸運用到裝飾環境上來,并且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光也分自然光和人工電光,但一般都是以照射的方式烘托效果的。光電的運用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絢麗多姿,光彩宜人。
所謂綜合材料就是將上面任何兩者或兩者以上的材料通過有機組合,加之彩繪、蝕刻、編織、鑲嵌、焊接、組裝等各種手段綜合運用,必會得到意外的收獲與偶然的樂趣。世界上沒有不能利用的材料,關鍵在于人們是否發現材料的美并能充分把它表現出來,因此,未來有待我們努力去研究去發現。
本課題研究是置于裝飾設計、環境藝術、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環境雕塑等學科的發展基礎上,以現代人類生活環境需求的發展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現代環境飾品的語意及其職能與特征,并對其構成材料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提出在現代生活環境中飾品要與人民大眾產生自然親密的互動關系,這對現代環境藝術的發展來說,在觀念上就有著一定的引導價值,并具有很強的探索性。這篇論文的完成,有助于“現代環境飾品”這一課題正式的啟動,并對“現代環境飾品”這一提法有著基礎性的解釋,對藝術、設計與環境的研究起到前沿性的參考。
同時我也不得承認,這一課題是以構想為前提,存在著很大的試驗性,如與他人觀點產生異議,也是不可避免的,還望眾人指正。最后,我忠心的期盼著這一課題研究能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充分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