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隨著藝術界國際間格局逐步呈現一種良好發展趨勢的同時,我國陶藝界也正以雨后春筍般的厚積薄發。數千年的中國陶瓷藝術文化傳統,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創作基礎,以民族傳統陶瓷文化為立足點,我們的陶藝家正逐步擺脫西方部分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的影響,結合當代藝術和其它姐妹藝術之所長,深究民族傳統文化內涵,運用現代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靈活統一,高度充分地發揮著陶瓷這門獨特的表現介質的語言表現手段與特性,從而創作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強烈本土文化特征,而又不失當代藝術表現張力的優秀作品,他們繼承著傳統,發揚著民族精神,為中國的藝術界乃至整個文化界,找尋著當代中國文化的切入點,找尋著本源優勢的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在怎樣繼承傳統和發揚傳統的問題上,起著無聲的推動作用。
在這個階段,對傳統本土文化資源的發掘和深入研究與學習,越發成為進行藝術創作的首要課題?;诖?不免要羅列式地尋根究底,從中求得為藝術創作服務的表現符號和基本語言,求得對藝術表現本身需求的獨到見解和綜合素養。傳統,什么是傳統,傳統就是精華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或之后被世人接受并肯定的東西,是民族文明象征的組成部分。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身的傳統精華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或發展,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恰恰我國的近代史,反應了這一深入骨髓的悲慘壯烈的教訓,當想起西方人拿著先人發明創造的羅盤引航,用先人研制的火藥,掠奪和吞噬我們時,是何等的心情沉重。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陶瓷藝術而言,當我們看到,在國際交流中,在陶藝界的國際組織中,中國成員的成績和比例時,我們生長活動在陶瓷藝術文化大國的藝術家們頓足了。
不能一味地埋頭苦干,更不可以盲目地去追求西方藝術表現的形式化,我們有自己的東西!而且還是一筆非常豐厚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能夠在任何省份、任何地區找到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特色的文化藝術精髓。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我提供了更多的更為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和題材,現代藝術的多元性表現手段和媒介為我們提供了現代陶瓷藝術創作的豐富性。時代在進步,藝術在發展,在我們今天討論最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的大時代背景里,有見解的人們已經開始了他們在這個歷史階段舞臺上的角色扮演。
在我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西北地區的陜西西安當數其中民族文化的精華寶地之一;地處全國地理位置的中心,在中國的歷史上又是13朝的都城,歷時1100多年的王朝為其充實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陜西史可以說就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在這里的長安文明長安文化,可以說是由中國各種地域文化流派之集大成;此外還有少數民族與域外文化的交融,使其變得廣博而又富宏,深沉而又渾厚。做為陶藝界的一員,它有著對我無比巨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處于陜西西安南郊的全國八大美院之一的西安美術學院也應運著時代的步伐,開設了獨具特色的陶瓷藝術專業。
對于陶藝家們來說,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西安及其周邊地區,有著無比深厚的與陶瓷藝術密不可分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的藝術家和學者們為探求和發揚民族特色文化而爭相來到這里,為民族之魂的掘起而嘔心瀝血。一、耀州窯之所以首先要談到的是地處西安北部的耀州窯文化,是經過對其大量的考察和記載,它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卓著一時的對西北陶瓷藝術發展的貢獻可與五大名窯相題并論,并且具有較早的文字記載,是北方青瓷獨特風格的代表性陶瓷文化之一。
唐宋時期的一度興盛,為它在陜西地區地乃至全國地理文化中奠定了重要的價值基礎。據《同官縣志》記載:“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治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币莞G的青瓷,樸實穩重,晶瑩中蓄含著渾厚與高雅,青色的釉質,層次分明,更加增強了耀州青瓷刻花的工藝效果。耀州窯古址附近,一塊元豐七年德應侯碑文中記載,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然后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煅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是前人對它的一個生動寫照。
追朔起歷史發展的根源,可以明確地看出,耀州青瓷的發展有很明顯階段性特點:從工藝的角度來看,是日益走向了成熟,從其裝飾的刻花圖案來看,由隋唐耀州窯的形成和興起,到清代后期乃至民國都有著較為明顯的代表性裝飾紋案的特色,從中可以推斷其自身的文化價值。例如通過宋代時期耀州青瓷的發展,可以推測出當時人們的生活面貌與審美觀念和價值的取向,同時也反應了佛教、道教等各種文化在隋唐時期的發展對宋朝時期的影響。耀州青瓷的器型和以“牡丹紋”等刻花為裝飾效果的發展,則反應了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現象。
可以想象的到,除了生產必須的日用瓷外,在這個基礎上還有了工藝美術的較大發展,其社會的繁榮景象就不言而喻了。除了耀州青瓷外,著名的還有黑釉剔花,其制作工藝主要借助了化妝土和黑色釉面呈色反差的基礎上,對紋樣圖案裝飾效果的處理達到了對比統一、和諧完美的視覺藝術效果;此外如元朝時期的代表紋樣和器皿造型,也具有當代性的特色,反應了當時歷史階段的文化現象。元統一中國后,疆域空前遼闊,北方游牧民族的豪邁和民族大融合的景象,在耀州青瓷的裝飾紋樣和工藝制作中較能體現。
如除了不同形式的“水波鵝”、“魚”、“鴨”、“鹿”紋等,可以說是較為的代表性裝飾紋樣。如“鹿”紋:“鹿喻吉祥”、“逐鹿中原”等成為元朝統一的常用詞。微泛黃色的青釉瓷,象更多大件的碗、盤等器皿,內部的地為尖足沙圈的制作工藝,其色澤幽靜、黑色釉之莊重,胎質釉質粗厚而得率,并且胎表面不施化妝土襯托;另外還有金遼的各種紋樣等等,在承襲歷代裝飾紋樣的基礎上,受當時文化影響形成不同時期的典型紋樣。這些都為我們在繼承耀州窯文化上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素材,為探索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增添了新篇章,更為我們在陶藝創作的思路上,理清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為發揚先人的智慧結晶而勤奮地工作著。
但是自身的發展方向大多數人還沒有真正有所領悟,信息的敝塞、交通的不便、創新思想的局限,也都成為耀州窯青瓷的發展阻礙。地道的陳爐人,純樸而熱情、憨厚而富有內涵,和當地的傳統工藝結合在一起來看,猶如一塊未被打磨的玉石,等待有心人發現它真正的內在實質和價值。
在前不久的考察中,面對給自己帶來如此沖擊的"景象",使我創作出了一系列的,以耀州青瓷為主要表現材料的幾近裝置的陶瓷藝術創作,如"中國陶藝之耀州系列"。今天可喜的是我們能夠在現在的陳爐鎮,看到很多探求耀州文化的學者以及大師們的足跡,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等。二、兵馬俑位居西安臨潼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文化,當然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停留在表現層面上的“旅游”經濟的開發,而更多是秦代文明的程度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秦俑的雕塑藝術和制作的工藝,是我國乃至世界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之一,宣示了中華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在其中陶俑的制作上,形態豐富多樣,多為等人大小,均是以現實的生活素材為基礎,采用細膩、明快的藝術表現手法,再現了秦朝軍隊那種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列陣和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偉業的雄才大略。
如果你去過此地,或者計劃前往,細心的人們就會用觀察事物的能力抓住機會,仔細對照當地男子的相貌特征,不難發現,秦兵馬俑的相貌特征與其極其相似。但在我國的記載中,陶俑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而那時的陶俑制作較為粗略,形態也較小,燒制的溫度較底,而且不便長期保存。而秦兵馬俑的燒制工藝可以說達到了當時的最高峰,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寫實主義風格,不僅形態高大,而且制作精細,造型準確,說明了先人對陶瓷材料掌握和運用的技術和手法已經相當的嫻熟。
在我國歷史上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勘稱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絕。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明增添了光彩,更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增添了幾許神秘感,當然,兵馬俑對陶藝界乃至世界范圍的深遠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傳統文化不是說發揚光大就能夠立刻發揚光大的,有時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在研究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發掘新的東西,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這將使得我們在藝術創作思想上不會偏離本土文化甚遠,而盲日地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
有助于彌補我們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也不能死抱傳統的東西,要利用先人的智慧為現代建設服務。在建筑、人文、藝術等領域充分發揮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從廣義上來講,可以更加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責任感和凝聚力,從狹義上來講,對從事藝術創作來說會有較為廣泛而深遠的現實意義、時代意義。三、唐三彩唐三彩完全可以說是唐代陶瓷藝術的代表,它的制作是用白色粘土作為坯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等礦物作釉料著色劑,加入鉛作為助熔劑,最后經低溫燒制而成。
釉色有綠、赭、藍三色,故稱“唐三彩”,其實幾種釉色互相滲化,又會產生許多新的顏色,再加上年代久遠,有些顏色變化,所以現在呈現出來的顏色不只三種,而是絢爛多彩、富麗堂皇。唐三彩的制作主要用途于隨葬的明器和彩俑,表現建筑、家具、日用品、人物、牲畜等,式樣繁多,從一定的程度上再現了唐代社會的生活風貌,有的學者還稱它為唐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根據資料查證:它開始于唐高宗時期,興于開元盛世,天寶之后逐漸衰落。
盛唐時期三彩產量較大,質量較高,三彩俑生動傳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滲化,色彩絢麗,呈朦朧之美,工藝水平很高。唐三彩是在綜合東漢以來的綠釉和黃釉的基礎上,又引進波斯藍釉技術藍釉技術創燒而成的。據說唐三彩中呈藍色的鈷料,也是從波斯進口的,所以唐三彩的發展也可以說是一種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證。目前唐三彩在陜西的歷史地位,對于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了解陶瓷文化的精髓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后來的陶瓷發展影響很大,例如外國的波斯三彩、伊斯蘭三彩、新羅三彩、奈良三彩等,中國的遼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等,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也是“絲綢之路”的生動寫照;絢麗多姿的藝術效果,和精美細膩的制作工藝,異常豐富的種類和造型生動的人物、動物形象為我們今天的陶藝創作有著深遠的啟示和現實意義。四、半坡文化與黑陶從歸屬意義上講,半坡文化的取向應屬仰韶文化的早期類型,從半坡遺址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絢麗多彩的陶器,在制陶的技術上已經足以代表先人們的勤勞與智慧,結合發展史的記載的半坡文化的農業和彩陶文化與同時期其它文化相比,處于較為領先的歷史地位,制陶與彩繪藝術的發展成就,對于古老的華夏文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系來說,具有較為典型的歷史價值,半坡彩陶的“人面魚紋”盆,很能體現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意思形態,同時可以看出當時的半坡人在掌握農業的基礎上,對漁牧技術的發展程度。
有的評價或文獻中把這些圖騰的意義,從其歷史文化理念和對美的追求中,體現了對于后來“龍”的形象的創造。半坡時期的彩陶文化,燒制的技術,位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與現今藝術領域和技術領域的對比來講,半坡文化也可以稱作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統一的典范。只不過現代人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只是沒有忘記用祖先的文明遺產帶動經濟的發展而已,在學術上、藝術上的見解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探討中華古老文明的內在價值與現代取向。
此外,黑陶也是西安地區較為寶貴的工藝美術的一個杰出成就,它的陶胎較薄,質地細膩緊密,漆黑光亮,主要成型手段為拉坯成型,燒制時采用了封窯煙薰的滲炭方法,成品表面光滑,但樸實大方,偶有少數紋理加以裝飾。而其功能可根據具體的要求加以設計,有的甚至作為演奏的器具。地道的西安,地道的陜西人,地道的傳統文化,構成了陜西文化藝術之魂。
在歷史的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還是比較膚淺的,在陜西的周邊還相繼生存著強有力的傳統民間工藝,諸如:鳳翔的彩繪泥塑,它始于先秦西周時期,是我國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間泥塑工藝,在陶藝界的重現和利用將會是與民間藝術的有機結合;民間剪紙工藝、皮影藝術、馬勺臉譜、漆器、青銅器、農民畫、麥秸畫等民間傳統藝術,有著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對現代藝術的創作、對現代陶藝的創作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素材,在相輔相承的基礎上,對于理解、重構和發揚傳統民間工藝有著相當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充分交待了民間文化對主流文化有著強大的后備資源,和強勁的生命力。
當然,我所列舉的僅僅是比較顯著的幾個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組成部分,象寶雞西周青銅器文化、漢茂陵、唐十八陵、大小雁塔、碑林、法門寺和阿房宮遺址等等,它們在都在陜西的文化大系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也是我們一直所探討的文化藝術的重頭戲,這些都對我們在繼承傳統和發揚傳統的藝術實踐中,有著非常巨大的資源動力和內在的推動作用。
對于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民族之魂應該是他所具備的必要條件,其次要在繼承什么、發揚什么、怎樣為現代藝術創作服務上用心研究。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領悟藝術思想和理念的真諦,會使你上升到綜合藝術修養的這一個高度;對于參透藝術思想和傳達藝術理念來講,它又是融會貫通的,不會被某一種材料或者表現手段所限定,這就使得在創作中可以將民族的精華以藝術的各種表達形式進行解析或重構;借助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段和與現代科技的有效結合,充分體現藝術創作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性。
生活在西部,藝術的生命就是要根植在西部的文化之中,諸如上述的若干文化精粹,無一不使我在創作中和它們產生心靈的碰撞;活動在陶藝界,各處燦爛的陶瓷文化使我目不暇接。在輝煌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陶瓷藝術文化中,西北地區的古老文明、地道的傳統民間工藝,構成了對藝術、陶藝概念立足本土文化的清晰構架,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會發現很多能夠對表現藝術見解的獨到之處,并且從另一個層面交待了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
對于傳統的繼承又絕不能簡單地采用“拿來主義”,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審視、分析和研究探討如何繼承、如何發揚、如何為現代藝術行為提供創作條件和基本的創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