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造型也比較多樣。早在殷、周、秦、漢時就有木雕作品。木雕分為圓雕與浮雕,圓雕的造型與浮雕造型不同,它四面都可看到,浮雕只能是單面觀賞,圓雕的構圖力求簡練、概括,使各個角度都有可欣賞的東西,木雕創作要在形神兼備、以神為主的基礎上講究造型美,在注重寫實、突出形象神情表現的基礎上,運用夸張進行提煉、概括,以進一步加強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對于人物的姿態、動作手勢的安排,要使各個角度有盡可能完美的觀賞面。藝術家以自身的藝術素質、修養及功力,除了有高超的技術與靈感外,還要有認識、捕捉、提煉生活中瞬間形象的能力,必須在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中搜集到的原始材料里,以經過思考選擇、加工提煉的素材為題材,與典故內容材料及名人題材等,也就是創作內容,使藝術形式和思想內容密切結合、完美統一,使作品個性突出、生動、傳神而又富于節奏感,還必須有時代精神的具體生動的體現。
創作構圖是在畫面上的精心安排,它是作者意圖思想、審美情趣的追求和體現,其中包括主次、交錯、呼應、取舍、均衡、藏露、疏密、虛實等等方面的處理。構圖的研究還牽涉到生活、立意、題材等方面,生活是源泉,立意是追求的目的。我的一件作品《憫農》是根據唐代詩人李紳詩作《憫農》中的“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社會場景,發出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世之言為題材,經過構思、提煉、概括、造型而創作的,選用珍貴的花梨木雕成。
作品以農夫坐田間歇息為主景,采用多個三角形組合的結構形式,并運用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的雕塑及寫實的表現手法,刻畫夏日田頭,烈日當空,茶罐旁置,鐵鋤閑擱,艱苦勞作后的老農夫,右手拿毛巾仰天麻木地擦拭熱汗,微瞇的雙眼襯著一臉的迷惘,思緒何寄?
嗷嗷待哺的家小?繳納不盡的租賦?收成未卜的來年,給人留下的是不盡的藝術想象空間。作品注重表情和造型,恰到好處,并具有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此作品的問世,在藝術界引起很大的震撼,受到專家的肯定,作品首次發表于溫州晚報《收藏·鑒賞》版,而后又發表在《美術報》第388期,同時載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集等等。根雕作為根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各種千姿百態的枯根,經過人工順應自然形態,巧妙地雕琢加工,創造出具有天然形質美和人工雕藝美,“奇”、“巧”相結合的藝術。
根雕是指局部雕刻,有意象、具象與抽象的創意。從根雕的法則來說,一是求其自然,應物象形;二是求立意,意趣結合,順乎自然,順勢取意,七分天然,三分雕琢,不可強求。作品應予以“天成”之妙趣,使根雕作品獲得生動的藝術效果,達到真正的“奇”、“巧”結合。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創造,大自然賦予創作者以靈感與想象,作為一位根藝藝術家,不僅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持敏銳的感受力,還要在根藝藝術創作中得到充分表現和發揮。
創作根雕作品時應從整體著手,盡量做到不拼、不接,虛實巧妙,相交得體。其取舍部位要求布局合理,取其自然,要講究意、氣、韻、趣,達到神似的境界。顯然,一件好根雕作品離不開恰如其分的自然根材的組合,但根藝作者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沒有良好的人品藝德,藝術水平也很難提高。根雕有兩種表現手法,一種是不留刀味,一種是特意留有刀味。
如根雕作品《歲月》,用留刀味的手法,來表現老人的蒼老,刻畫得惟妙惟肖。而創作彌勒、美女等作品時則不留刀味,取其天然美之特點,依勢造型,因材施藝,巧借天然美,作品取彌勒五短形象之特征,自然美之根材。在藝術處理上采用多圓構圖,圓在我國傳統藝術處理手法中,代表完滿、和諧與包容,以充分體現團結與吉祥美好的主題思想。作品完成后特別要注意角度,如太仰與太俯,或偏左和右斜,角度的不當都會影響作品的整體效果。有些作品完成后,擺在柜里觀察一段時間,發現不妥之處,還可作適當的修改。
作品命名要含蓄,不宜過于直露,同時也要引人入勝。只要不斷地去探索研究和創新,相信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