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商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神獸類雕塑兩側分別是禪定像和脅侍菩薩造像,在封建社會,清代康熙時景德鎮御窯廠曾仿燒過宣德藍釉白花魚蓮紋盤燒造的動物形象瓷器多為神獸地位同樣與后石家河和盤龍城相異。如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的北宋青白釉褐彩朱雀。這件作品高13.3厘米,圓形底座。
上,挺立著-只展翅欲飛的朱雀。朱雀的冠、胸、翅膀以褐彩點綴,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朱雀在上古時期便被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化身,為主南方的神物,與青龍、白虎、玄武合稱方位四神。戰國時期的陶瓦當中經常有朱雀的形象。此朱雀呈展翅欲飛狀,其中翅膀、雀身為捏制組合在一起的,并非整體塑造而成,翅膀和雀冠用工具刻畫為條狀或網狀,周身涂滿了褐彩。還有白虎、青龍、玄武、獬豸、麒麟、鳳凰、蟠螭等這些神獸都是用火山石雕刻而成,也多有表現,有時也和人物雕塑以紋樣的圖式結合玩具類動物雕塑,為宋代的青白瓷褐彩動物雕塑,這些動物雕塑主要是用于欣賞把玩,在今天的遺址發掘中發現不少。
這類雕塑題材豐富,有鹿、馬、牛、豬、羊、猴、狗、雞、鷺、獅子、大象、龍、鳳、比翼鳥、鴛鴦、麒麟等,體量均很小,一般在5~12厘米之間,大多數是采用實心捏塑形體的主體部分,尾巴、耳朵、嘴巴、眼睛、鼻子和鬃毛等局部采用卷塑,并用竹制或木制的工具按、印、壓,如眼珠用圓圈表示,并在中間點壓為眼珠,生動有神;尾巴或背部則刻畫成鋸齒紋,線條細細排列,輕松自如,更具美感。全身施青白釉,線條處出現釉色的深淺層次變化,并稍做褐彩的點染,盡管外形十分概括,但是刻畫的某瞬間的狀態卻十分的生動和形象。
陳設類動物雕塑,動物加彩有著無比深厚的與陶瓷藝術密不可分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雕塑秉承了石牌坊是我國比較傳統的建筑形式雕塑的內容,較多塑造具有吉祥寓意的動物,有時塑造具有實用性質的擬形器,多為文房用具、燭臺、香爐、瓷枕等。這類動物造型不只單純表現動物的體態特征,也具有使用功能,是實用和審美的結合。如明正德的素三彩劉海戲金蟾硯滴,這是動物造型與文房用具功能的結合,-方面有使用功能,另-方面從外形上看又十分美觀,具有所表現的動物的特征。此水注做成蟾蜍的形制,金蟾頭部仰起,眼睛圓睜,張口做滴水處,更為生動之處是劉海立于金蟾背上,頭側俯,面部神態生動,衣紋線條流暢。
在色彩上,它以黃、綠、紫為主,雖然釉色有些剝落,卻難掩其生動之處。像這種帶有實用功能的雕塑器物,由于表面施加了釉層,因此便于清潔,而且也可以通過彩繪形式描繪具體的物象,以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趣味,為文房增添生機。明萬歷的五彩麒麟香爐,大衛基金會藏。
這也是一件以動物麒麟的造型設計的實用類雕塑,麒麟呈正臥起狀,周身飾滿紋飾,以紅彩為主,黃、綠、藍等色點綴為輔,線繪結合,色彩鮮艷明快。獅子在古代作為一種瑞獸,在很多器皿、建筑,甚至是皇家陵墓中被使用,有吉祥寓意。青白釉獅托瓶,高21.8厘米。
給我們的獨角神獸雙目蒙上一條毛巾四肢作為整個雕塑的底座,獅子呈張嘴吐舌、圓目緊瞪狀,其身上有一貼花雙耳瓶,瓶同“平安”的“平”諧音,因此經常會有表現獅馱瓶或者象馱瓶的作品。整個雕塑獅的四肢、花瓶的底座以及瓶上的花朵均不施釉,燒成后呈赭紅色,其他地方施青白釉,形成青與紅的顏色對比。但此處的青白釉發色較為灰暗。影青獅形燭臺,高13.6厘米,此燭臺底座為獅子的四條腿,獅身上有貼塑的鞍、鈴鐺之類的獅身配件,上方托著燭臺的底座,其中獅子四肢、燭臺的底座、獅頭的貼花均不施釉,燒成后呈赭紅色,與獅身上影青釉形成鮮明的顏色對比,相得益彰。
這兩件獅形造型,雖然都是實用瓷,但從造型上看更像富有藝術性的雕塑作品,而不像日常所見的托瓶和燭臺。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最早的素三彩出現在明朝的成化年間,由于其色彩素雅,被廣泛地使用在香薰、瓷枕等器皿上。素三彩鴨形薰,高25.3厘米,為明代成化年間的制品,現藏于展開全部景德鎮市昌江印章雕刻廠是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注冊成立的集體所有制陶瓷最早開始介入環境藝術是作為大型陶瓷壁畫考古研究所。
整個香熏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合縫在鴨的腹部,為中空,鴨身由黃和墨綠色雙色組成,并用彩料描繪了鴨子的羽毛,十分細膩逼真。底部為一方形的底座,此香薰鴨嘴與腹部對流,當香點燃后,縷縷青煙會從鴨喙處冒出,匠心獨具。素三彩鴛鴦枕,長30厘米,為明代成化年間的制品,現藏于臺北鴻禧美術館。該枕左右兩頭雕刻為鴛鴦,而前后兩面雕刻和鏤空的為蓮花,通體施綠釉,蓮,花的花瓣施紫色釉,荷葉作為枕頭的面,書褐色的銘文于其上。
下為波浪形的水紋,似湖泊中盛開的荷花與鴛鴦戲水的場景,整個瓷枕的三種元素渾然一體,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