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師傅攤開滿是老繭的雙手,不好意思地跟記者握了握:干玉雕這行呀,手粗。就在這雙手里曾經設計出為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的玉雕珍品。而現在他是錦州百姓中默默無聞的一個,卻又如沙土中的寶玉。前不久,在我省首屆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中,脫穎而出。
目前,我市有關部門已推薦他申報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對于他本人和他的同行來說這個榮譽姍姍來遲。古往今來常以玉比人,以人比玉。玉雕精湛技藝的培養也需歷盡數載琢磨,而一位擁有精湛技藝的玉雕師傅也必須是生來的“羊脂美玉”。1972年,19歲的高中畢業后被分配到錦州玉器廠做學徒工。
當年的文化青年絲毫沒有現在年輕人的浮躁,拜師學藝從玉料的打磨學起。1976年,作為當時廠里優秀青工之一,獲得了到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北京玉器廠學習深造的機會。在國家級大師、教授的輔導和幫助下,他在玉雕設計及理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1994年他晉升為工藝美術師,并多次獲得從國家到地方的表彰。設計出很多精美的玉雕作品,單件售價在上世紀80年代已高達14萬元至50萬元不等。33年時間很長,是老杜兩手上的瘡疤見證了他的玉雕生涯。打磨玉器的工具是由金剛砂制成的,運轉起來轉數高達1萬轉。
一不留神碰在手上,要豁出個大血口子來。老杜說:學玉雕3年才出徒,這3年里受傷是常事。很多人學徒期都熬不過來,太辛苦了。記得我的第一件作品是個岫玉的鳳杯,不大,卻是用了3個月時間完成的。哪塊疤是什么時候留下的,已經記不住了。但凡玉雕佳品無不是玉雕師傅嘔心瀝血之作,融入了人的品質,盡展玉的品質。擅長花薰的設計,而花薰細節的變化來自于設計者的大膽創作。1987年設計的大型雕塑——翡翠花薰獲省級榮譽,這件作品當年獲利潤46萬元(左圖為當年的杜師傅與他的作品翡翠花薰)。另一尊堪稱鼎盛時期代表花薰在1989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品最高獎“珍品獎”,永久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
在花薰的造型上,大膽地設計出7層鏤空的頂部。為完成這一創作,他與其他工作人員共同研制了“扣料、掏料、漲料”等多種工藝技術,并借鑒了象牙雕刻的技法。歷時兩年后,這尊高85厘米,寬36厘米,深25厘米的翡翠花薰方與世人見面。在當時,設計的獨具匠心、刀工技法的細膩在如此大型的作品中得以體現,在行內傳為佳話,被譽為罕見珍品。老杜說:錦州玉器廠上世紀50年代建廠,70年代和80年代,咱們的玉雕在全國排前5強。
有多少精美的玉器佳作奉獻給國家啊,出口海外為國家爭光。可現在,只有10%的人還在從事玉雕,可惜。很多老師傅空有一身手藝,無處展示。最讓老杜發愁的是玉雕創作后繼無人。“其實從事玉雕創作是件辛苦的工作,小車間粉塵飛揚的,沒有哪個年輕人受得了。已經54歲的杜師傅不無遺憾地說:我的孩子里面沒有一個繼承玉雕事業的,年輕人搞的是電腦設計,盡管看著玉雕作品好,卻對枯燥的玉雕工作不感興趣。
我收了幾個徒弟,雖比我年輕卻也都是40歲的年紀了。我倒是很愿意把我的手藝傳給更多的人,就怕人家不愿意學呀(苦笑)。”眼下受資金限制,老杜最多的是做一些瑪瑙的創作,很多價值十萬、百萬的玉料也難有機會摸到了。他非常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推動錦州玉雕業迎來又一個春天。現在老杜和他過去的4位老同事有了一間玉雕創作室,地方不大,每日傳來機器的運轉聲,氛圍融洽。幾臺機器還是上世紀80年代產的,卻很好用。老杜說:別看這里的師傅年歲大了,卻都是最優秀的。
只是原來企業不景氣時忽略了職稱的評定,不然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師。說話聲被轟鳴的機器聲淹沒了。老杜戴上花鏡,又戴了一副5倍放大鏡仔細端詳一個瑪瑙花薰的半成品。由于做玉雕很廢眼力,今年52歲的老杜在6年前就不得不戴花鏡工作了。但他說:只要眼睛能看清楚就一定要把玉雕事業搞下去。采訪結束時,老杜說:我的老師已經69歲了,和我一同創作翡翠花薰的玉雕師傅也60多歲了,還有我的很多老同事,他們很有本事。
不知什么時候也能獲得榮譽,得到肯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