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和羅丹都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有趣的是,他們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都于1840年的11月14日生于巴黎,這等于是一對“戰爭和疾病宛如一對孿生子逐漸成為人類的夢魘”。為了這一巧遇,喬治·普迪畫廊曾在他們49歲時在巴黎舉辦過“莫奈·羅丹聯展”,當時他們已經雙雙都是名震黃苗子、郁風夫婦是聞名藝壇的神仙眷侶的大師了。我去羅馬尼亞訪問時,驚異地發現:這一對同日而生的藝術大師年輕時的代表作竟然就在國家藝術博物館的展廳里默然相對,這真是一種難得的緣分。
《綠裙女人》是莫奈最著名的代表作,早已名噪于世,沒想到它竟在這里被堂皇地陳于一壁。這件作品的重要性并不僅僅在于畫家的藝術技巧,而在于這幅畫中的女主人公在莫奈一生中的重要地位:莫奈在他26歲的那年以19歲的卡繆為模特而畫出了這幅作品,隨之便與她相愛。但他們倆的愛情受到了他父親的反對,他不顧一切地拋開家庭與卡繆生活在一起,直到4年后才在好友庫爾貝等人的見證下與她正式結婚。
在莫奈的一生中,卡繆的位置無疑超越了一切,她那美麗的倩影不斷出現在莫奈《撐陽傘的女人》、《穿和服的女人》和《草地上的午餐》等名作之中。特別是她在《撐陽傘的女人》一畫中的形象100多年來出盡了風頭,無人不為莫奈捕捉陽光的技巧和她那綽約動人的風姿而贊嘆。然而天不假以年,在為莫奈生下了兩個兒子后,卡繆以32歲的年紀死于癌癥。
《綠裙女人》是莫奈年輕時的激情之作,當年他讓卡繆穿上一件華貴的綢緞質地的禮服,上身披著毛皮滾邊的天鵝絨短外套,只用了4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幅特殊的作品。有趣的是,畢生追求陽光與色彩變幻的莫奈,在此畫作中竟然一反常態地擯棄了他一貫的畫法,以一種傳統的技巧細致而成功地畫出了這幅畫。不過,莫奈盡管沒有炫耀光,但還是沒有能控制住自己對物體色彩的偏愛,他對那件綠裙的興趣顯然要超過了對卡繆的面貌的表現,他把絕大面積的畫面和精力都集中在那條綠裙的質感上,著力來描繪。
這幅作品最終不僅贏得了著名評論家左拉的滿口贊嘆,也使它在沙龍展出時獲得了一致的好評,為他賣出了800法朗的好價錢。對于這位初出道的畫家來說,這無異于從天下掉金幣!因為在10年前,他的一幅畫只賣20法朗。從此,這幅《綠裙女人》便被載入了世界美術的史冊。
與終生悠閑散淡、追求光與色之美的莫奈不一樣,羅丹追求美的方式另辟蹊徑,他自認完全是一個19世紀的人。他是迷戀古典希臘、哥特式和文藝復興的最后一位藝術家,但也是現代雕塑發展進程中的第一人。他以一種戲劇式的、史詩式的和悲劇式的崇高感情來創作雕塑,從而使他的作品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悲憫情懷。在他的作品面前,人們固然贊賞他那無可挑剔的技巧和造型,但更為他強烈的思想性所感染、所震懾。
而莫奈則完全兩樣,他對作品的思想性不感興趣,甚至對所畫的形體都不感興趣,他只注重光與色。對他來說,“光線是繪畫的主宰”,它是凸顯于形體之上的唯一,是他終生孜孜以求的唯一。在他的眼中,一切的繪畫對象,都是以變幻著的光的姿態存在于人們眼前的。所以當1889年的那次聯展上,將他和羅丹并置的時候,人們看到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觀念的并置,實在是不可思議。與那件《綠裙女人》一樣,羅丹的《青銅時代》也是他在26歲時的作品,當時他剛從意大利旅行歸來。
《青銅時代》是一件引起了無數的爭議并使他獲譽甚多的作品,表現的是一位從沉睡和頹廢中被喚醒的青年,正掙扎著挺身站起在世人的面前,表現了人的意識的覺醒。羅丹在這件作品上傾注進了相當大的心血,他以一位青年軍士為模特,用了整整18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并為它費盡心機地起了“人的創造”、“自然驚醒的人”和“原始時代的人”這樣的題目,但最終確定為《青銅時代》,象征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
他把它送到布魯塞爾和巴黎展出時卻是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許多人批評這尊精確而真實的雕塑并非是藝術家的創作,是從真人的尸體上翻模做出來的,他們指責羅丹欺世。以后經過多年的辯解和訴訟,此案才以艾薩克敗訴而告平息。羅丹獲得的代價卻是名聲鵲起,甚至政府也為他頒發了獎狀以補償他在名譽上的損失,《青銅時代》從此奠定了它在世界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這件作品其實是表明了自從普法戰爭之后法國青年普遍的一種苦悶心理,以后這尊雕像便成為苦悶青年的象征形象而屢屢被集會的青年印為海報。
《吻》是羅丹另一件享譽世界的作品。有趣的是,與莫奈的《綠裙女人》一樣,它也是羅丹以自己的愛人為模特而創作的。更加有趣的是,莫奈的愛人和羅丹的愛人都叫卡繆(Camille),都是非常漂亮的女人。不同的是,羅丹的卡繆色藝雙絕,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是羅丹的助手和模特兒,也是羅丹一生中最重要的最富戲劇性的伴侶。當她進入羅丹的生活之后,使羅丹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走離了他以前慣有的悲劇性風格,變得非常抒情。
羅丹為她的絕色所迷戀,將她那絕妙的身段雕入了許多傳世之作中,他的很多作品其實就是她的形象,包括這件非凡的《吻》。羅丹以一種近乎瘋狂的戀情迷戀著卡繆的裸體和愛情,不斷在作品中表現她,其登峰造極的作品就是《吻》。像羅丹的無數作品一樣,他的這件作品一經展出便受到了嚴厲的抨擊。人們對他毫無羞恥地表現這種赤裸裸的肉體之愛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不僅衛道士們痛心疾首,就是一般的觀眾也難以在它的面前駐足。然而,這件非凡的作品終究戰勝了蜚言而被留存了下來,成為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根據國際規定,雕塑家同作品的前五件復制品都可算是原作,所以羅丹的這兩件作品都算是原作。像莫奈的卡繆一樣,羅丹的卡繆也沒能與他相伴終生。他們兩人共同生活了15年后,卡繆終于離他而去。但是,她就此帶走了他的靈感,從那之后的羅丹便不再有以前那種勃發的藝術創造力,他的作品了無新意,風格也沒有突破性的發展。盡管莫奈和羅丹這兩位藝術大師的藝術道路和藝術追求不一樣,但他們所受到的批評和關注卻是相同的,他們倆人身上被人所噴濺的唾沫和拋向他們的鮮花一樣多:莫奈是為了他心中的光與色而備受指責,而羅丹則是為了他獨特的藝術見解而不斷被批。
莫奈是法國印象派的中堅人物,而羅丹因為他作品中的某些“未完成性”和只憑感覺和印象去表現對象而被稱為是雕刻中的印象主義者。現在,在經過了100年之后,這兩位印象主義的孿生兄弟又攜著他們在26歲時的代表作在異國相逢握手了,而且這些代表作竟然還都是根據他們那同名的愛人而創作的,這簡直是一種不可再有的巧合,不禁令人贊嘆機緣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