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玉雕被公認為南派領頭羊,無論在品種、刀技和雕工較宋代柱頭有些拙劣、用料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州玉器市場逐步興旺發展。但與此同時,玉雕技藝卻逐步走向衰落,其中,玉器買賣重玉石材質而輕雕刻技術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塊價值120萬元的玉璞買還是不買?”玉雕大師高兆華一直猶豫不決。
不買,好石料已買少見少;買,“賣石者已清楚比劃出這塊玉璞如何做,利潤算下來很薄”,但成品上市,“買家卻只辨A貨B貨,哪管你雕作者是大師還是工匠”。高兆華在玉雕界被公認為是廣州玉雕界的領軍人物之一,曾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稱號。但自從1986年從南方玉雕廠下海,執著玉雕藝術追求的他卻頻遇市場“玩笑”,“整個玉器市場魚龍混雜、急功近利,大師技藝卻難獲市場認可”。
遭遇困境的并非高兆華一人。曾執中國玉雕牛耳的南方玉雕廠已由巔峰期的近千職工衰落至只有40多人,在職的大師們月薪也僅為兩千余元。目前估算僅廣州市就有數萬人從事玉雕,但高兆華坦陳“像我這種能自主設計、制作玉雕的大師級人物不會超過5個”。
曾以技術革新領一時風氣之先的廣州玉雕近十多年來停步不前,南派大師作品也不多。玉雕蓮花船可在水上漂雖然清貧,高兆華還是最懷念上世紀60年代進南方玉雕廠做學徒的時光。1965年,16歲的高兆華進入南方玉雕廠做學徒,當時玉雕等工藝品是中國出口創匯的主力軍,“我們工廠是全廣州第一個用空調的單位”。
1956年成立的南方玉雕廠幾乎集合了南中國最有名的玉雕大師,如雕琢金魚造型成名的“金魚釗”歐釗,他雕刻的“金魚戲水”為國家博物館收藏;擅雕人物座件的吳公炎;擅雕小件的潘華柱,他所雕的蓮花、帆船造型薄得可在水上漂浮。高兆華回憶,當時工廠很注重技術創新,“技術人員只要能拿出新作品就行”,他甚至每個月跑到佛山學習石灣陶瓷的做法以彌補廣州玉雕人物扁平的欠缺。
正是這一批藝人的創新精神,使廣州玉雕無論在品種、他讀書時就曾接手過一位老師的城雕工程、用料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達到了玉希望社會上更多的人關注、關愛殘疾石雕工這一特殊群體藝的巔峰,在中國玉雕藝術版圖中后來居上,先后創作的通雕座件、鏤雕玉球、組合鑲嵌等新工藝獨步業界。
玉器市場紅火雕刻技術衰落然而,廣州玉雕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被“撞”了一下腰,玉器市場的紅火與玉雕技術的下坡幾乎同期上演。1986年,荔灣區在玉器生產比較集中的長壽路新勝街至下九路西來正街開設了一個專營玉器的集市——玉器街,發展至今,華林前街、華林玉器城等玉器經營中心每年交易額數以億元計。
廣州成為繼北京、上海、揚州之后的第四大玉雕生產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廣州有數萬玉雕從業者,廣東全省的從業者更高達數十萬人。但與市場紅火背道而馳的是玉雕技藝的逐漸衰落。在上世紀90年代,廣州玉雕廠消失,南方玉雕廠也搬出了繁華的下九路玉器集散地——玉器街,遷至東華西路一個偏僻的角落。至今南方玉雕廠的技師們有些跳槽出來干個體,大部分已退休或轉行,剩下真正創作玉雕的只有十幾人而已,他們最年輕的也在40歲以上,廠里約有10年都沒有新學徒進廠了。
先看材料再看做工和作者高兆華分析,由于創作精品付出的時間精力往往與市場價格不成正比,簡單打磨拋光的玉器首飾,如玉鐲、吊墜、戒指等的利潤周期比大型的、帶有較高藝術成分的座件時間短,直接造成目前廣州玉器行業大多追求簡單的首飾而忽略傳統玉雕藝術的現狀,這將導致廣州玉雕技巧的滑坡。日前記者在華林玉器街親身感受玉器市場對玉雕大師們的冷落。一進市場,商家吆喝最多的是“正宗A貨”,或者是炫耀產地:緬甸的老坑翡翠,昆侖山的羊脂白玉,但沒有幾個人能說出玉雕大師的名字。
南方玉雕廠副總經理楊雪也無奈地向記者坦陳,目前決定玉雕價格首先還是看材料;其次是看做工;最后才看是哪個玉雕師傅做的。他說,該廠雖然名家輩出,但直到前幾年才開始給玉雕大師出鑒定,以證明該作品是某位大師的作品,“不過實際交易中,這種大師的作品并不會比一般工匠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