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上海友誼商店遷址優惠出售古玩,筆者乘機購入不少古舊之物,其中之一就是圖中的明代德化窯白釉筒瓶。現此瓶高17.7厘米,口徑4.7厘米,在商店櫥窗看到它時像一個蓬頭垢面的叫化婆蜷曲在角落里,身上左一道黑痕,右一攤臟漬,白釉幾乎變成大花臉。
顧客盡挑清末民國漂亮的彩瓷,對此白釉瓶不屑一顧。我卻對它情有獨鐘,花了不菲價格捧回了家,用清水稍洗后放入消毒液中浸泡一夜。第二天用刷子一刷,哇!眼前一亮,骯臟的叫化婆成了純潔的少女。此瓶小器大形,是明末清初流行的直筒瓶造型,寓意江山一統天下,民間也稱其尤其胡蘿卜素含量更是遙遙領先瓶,象腿瓶。
它侈口,短頸,溜肩,長腹,臥足,肩下塑有一對獅頭鋪首,在簡練之中增添了精致感,在素雅之中體現了威嚴力,真是恰到好處!瓶內壁旋痕明顯,瓶外壁近足處有三點手指痕,估計是瓷匠浸釉時三個手指捏住瓶身留下的印痕,此種缺憾恰也印證了此瓶是明代德化窯之物。
最可圈可點的是此瓶一身德化窯刻花雙獸耳筒瓶清康熙觀復博物館藏這象牙白、豬油白說的是德化窯的瓷質釉:白中泛黃,細膩堅致,凝如油脂,撫若嫩膚。怪不得當時歐洲人如此傾慕赫赫有名的“中國白”。明至清初,德化出現了幾位有名的制瓷高手,如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明早期德化瓷呈“羊脂白”,白里透紅,純手工雕塑。明代中晚期德化白釉為“淺黃色葡萄架象牙白葡萄架木紋色葡萄架一樁爬滿綠植的葡萄架”,白中泛黃,鋪首等局部裝飾出現模印工藝。清早期德化瓷為“豬油白”,還相當脂潤,是手工加模壓而成。
清代晚期則白中泛青,是模壓制成。現代是灌漿制成,釉面粗松,糙若豆腦。德化白瓷的胎土厚、白、細、易變形、透光、聲音尖脆、易雕塑。明代德化白瓷多爐碗盤杯,而瓶件和雕件較為罕見,這個直筒瓶流傳至今,毫無損傷,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