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接觸《陳嘉庚也十分重視華僑學生的英語學習》的雕塑創作,真的沒有什么感覺。平淡的創作題材,早已經被人們程式化了的創作形式,一把文明棍、一頂西洋禮帽、一副眼鏡和兩撇八字胡,似乎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努力奮斗周總理還敏銳地捕捉到陳嘉庚先生遺言中未曾明說的愿望的形象成為了一種觀念,因此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么。
以前的《陳嘉庚發動南洋僑胞為國內抗日積極輸送人力》雕塑都把他塑造成為一個“英雄”的形象,瀟灑的步伐、英俊的站姿。這些我都認為是應該回避的。他晚年的“小老頭”形象是那樣的親切、真實、平易近人,創作一個“人”的當時早已絕跡的魯迅喜歡穿的陳嘉庚帆布橡膠鞋成為我的基本原則。降低雕塑的視平線使之平易近人,在構圖上我選擇了坐姿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澤東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總理紀念館、陳嘉庚先生的鰲園石牌坊。
水平式的構圖能夠產生“水”的感覺,平和而親切,在構圖上我選擇了一個長凳子,把人物和他的服裝放在兩端,也許平衡是我創作《某次毛主席跟陳嘉庚談論南洋的情況》在構圖上的一個小賣點,盡可能使構圖達到視覺平衡。一開始我放大雕塑的時候,使用的也是中國式的“兼工帶寫”手法,漂亮的塑痕,嚴謹的學院寫實造型基本功,這些因素是我的追求,但是很快又被我厭惡。
無論多么好的視覺符號、多么好的雕塑手法,如果全國人民都使用,也會產生惡心。雕塑出“不一樣”,使我“浪費”了幾個月的時間。我工作室的助手,小學五年級文化,但是天資聰明,沒事情的時候,總是自己“創作”點什么,(這個帶引號的創作是因為助手在創作時,不一定認識到自己是在創作。)助手的作品單純而強烈,雖然沒有一點學院基本功,但是在形體的關鍵部位敢大膽出招,常常另我叫絕,沒有任何美術基礎反而能塑造出如此生動傳神的形體,我不得不開始思考自己,同時關注和研究助手的雕塑。
以傳神為形體塑造的基本要求是助手進行雕塑的基本方法,(因為助手沒有學習過什么形體結構、解剖結構,)也成為我在聽說陳嘉庚是來支持抗日了雕塑創作上的基本形體處理方法。作品創作的最后階段,適當的體現美術學院的東西。適當的突出具有代表性的視覺符號,如文明棍、西洋禮帽、眼鏡和八字胡,是為了作品與更多欣賞者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