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層次、多角度展現天文之美?上海天文館近日“請進”了一組以不銹鋼雕塑作品《引力》為代表的大型藝術裝置。這些裝置是特別邀請數位中外知名藝術家為上海天文館量身打造的“天文”主題作品,通過不同視角和多元表現形式,將科學的理性之美與藝術的創造之美融為一體,共同詮釋宇宙的震撼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矗立在天文館室外中心區域的不銹鋼雕塑作品《引力》,由日本藝術家郡田政之傾情打造,直徑11米,高度10米,由12個鏡面不銹鋼橢圓球體組成,它們相互吸引、牽扯,仿佛要向四周迸射,但似乎有一種力量將它們向中心拉扯,組成一個穩定的平衡結構,旨在表現宇宙空間中天體的相互作用關系。
當觀眾走進雕塑,周圍環境、人、物的影像投射在不銹鋼鏡面中,也成為作品空間的一部分。《朔弦晦望》是美國藝術家安東尼·豪在中國的首件雕塑,它以中國農歷中的月相命名,將衛星、行星、恒星的動向抽離出來,將其表現為一種全新的動感雕塑。
作品動感部分會因光線明暗而調整轉速,也暗喻月亮的陰晴圓缺是由于月球在不同位置反射太陽光而形成的。當葉片轉動的剎那,無數光斑影射在周圍,非常美妙。由中國藝術家瞿倩梅帶來的《恒星—誕生、光明、耀滅》,采用大漆、硨磲粉、紅木屑、朱砂及一些礦物顏料和元素,運用坦培拉繪畫技法,繪制出恒星的核聚變反應、持續燃燒以及坍塌過程,通過畫面營造出亦真亦幻、似實如虛的效果。日本藝術家多田美波的作品《宇宙》用極其簡約、抽象的線條和形體表現無形無相的宇宙,讓人從中去思考領悟,獲得更多趨于感性化的自由發展空間。
鏡面不銹鋼材料反射周圍環境的各種光線,如同宇宙不斷吸納恒星的光芒,加上表面的凹凸起伏,產生變化炫目的光,激發出更加豐饒的幻想。《光的速度》是美國藝術家米歇爾·奧卡·多納的作品,位于天文館“家園”展區入口處,營造出一種踏入天文科學探索之旅的儀式感。
浮雕中大量的光線造型使人聯想到天光被吸入,入口如同相機鏡頭,縮小了光圈,減少了日常活動引起的靜電干擾,使焦點可以集中在展覽展示上。藝術家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些小的隕石坑,讓人如同看到了星團的存在。上海天文館的室外部分,懸臂草坪上有一組雕塑《生命》還在緊張安裝中,它是由法國著名藝術家文森特·勒羅伊創作打造。作品最初的靈感來自小行星進入大氣后的變化過程,同時又受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有孔蟲的多樣形態的啟發,最終構建出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動態造型。
五個獨立的雕塑形態各有不同,卻又息息相關,以生命和數字的形式,在虛構形態之間,在自然與藝術之間,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建立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