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chuàng)制方法的總稱。是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常用的石材有花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質量堅硬耐風化,是大型紀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我國石雕制作歷史悠久,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fā)現(xiàn)多處巖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采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zhèn)高欄島巖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guī)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1件浮雕卷云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并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鉆孔、琢制、拋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fā)現(xiàn)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
礪石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它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中國新石器時代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磨棒為代表。
它是用砂巖加工而成,外觀被設計成鞋底狀的幾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穩(wěn)定,其加工難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種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與同時的各種磨制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它不僅是對原始人生產勞動的忠實記錄,還體現(xiàn)了較高的審美價值。
這種凝聚著雙重性質勞動的石工具,往往被作為隨葬品置于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這種罕見的石雕作品。然而在拳石器時代,由于陶塑易于造型,質材隨處可得,因而它始終是雕塑的主流。一直到鐵器發(fā)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見的藝術品,所以,我們的注意力還得轉向石刻巖畫。
石刻巖畫,在條件適宜的邊區(qū),仍是原始行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經久不衰。例如陰山巖畫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時代作品。陰山巖畫的表現(xiàn)風格,其影響是十分深遠巨大的。事實上,我國北方和西北的古代游牧民創(chuàng)作的巖畫,多屬鑿刻石璧而成,其源頭則應溯至陰山巖畫。
另外,狩獵與動物的描寫始終都是永恒的主題。商周金文中的圖畫字,戰(zhàn)國銅器的寫實紋樣,秦畫像磚的人物狩獵圖,都是這樣技法的延伸,只不過后者日趨精確化、形式化和韻律化而已。由此可見,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夸張的特點,最能體現(xiàn)中國古典藝術不重形似,追求氣韻生動傳神的審美理想。
此外,中國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頭——線雕,也是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發(fā)現(xiàn)于江蘇連云港將軍崖的石刻雕像,據認為就是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原始先民鑿刻的。這種線刻石雕形式,在歷代的石雕創(chuàng)作中,被運用得最為廣泛。繼二里頭文化之后,是二里岡文化,代表商代中期的遺存。
這時的石器生產仍占重要地位,當時盛行各種陶塑制品,卻罕見引人注目的石雕作品。直到殷墟文化時期,進入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階段,石雕藝術又重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晚商著名的人物雕像,還有出自安陽侯家莊1004號大墓的臼石人殘像,殷墟婦好墓的376號石人。這些人物刻畫細致,服飾發(fā)式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刻家對社會生活的直接表現(xiàn),從而為后人留下了可供觀摩的范本。商代社會中盛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動物也是時人崇拜的神靈,因而石雕藝術家尤其善于表現(xiàn)形形色色的動物世界。
大型的動物石雕多見于王都安陽殷。侯家莊出土的石鴨,造型粗重,周身有線刻紋飾,是一種不拘泥原形的再創(chuàng)造,其尖喙和突目勾活了猛禽的本質特征和兇狠的個性,其余細部皆被略去,其下雙足粗細不一,是為了支撐平衡,也避免了單調感,其身上的羽毛和雙翼則用線刻紋表示:這種于圓雕造型中融入圖案裝飾的手法,是商代雕塑區(qū)別于史前雕塑而形成獨自風格的顯著特點。唐代的雕塑是中國雕塑史的最高峰,仍分為陵墓石雕和佛教石雕兩大類。唐代佛教雕塑,仍以石窟造像為主,此外還保存下來少數平原佛寺彩塑和小型佛像。
唐代造像以奉先寺造像為代表,雄偉壯觀,豐滿圓潤,有力地體現(xiàn)了大唐風格的特征,又以敦煌彩塑為主體和精華,數量之多,內容相當豐富,藝術水平達到很高的程度,是歷代造像所無法比擬的。唐代的造像已經成為獨立的圓雕,多為群像,中間坐佛,兩旁弟子菩薩。天王、力士遙相呼應。
造像與真人幾乎同大,令人感到自己親自與佛交流,親切近人。唐代石窟還有天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等,造像體態(tài)豐滿動人,婀娜多姿,表現(xiàn)出唐代佛教藝術的世俗化氣息。唐代平原佛寺彩塑現(xiàn)存較少,有山西五臺山南撣寺佛光寺彩塑,與敦煌唐代彩塑風格幾乎一致。小型的佛像仍以石雕銅鑄為主,藝術風格與石窟造像一致,都表現(xiàn)出唐代雍容大度的風格,其中石雕藝術水平很高。唐代的陵墓雕塑仍分為陵前雕像和墓內小陶涌兩類。陵前的大雕像主要分布于陜西關中地區(qū)的唐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附近。
在陵前的神道兩側有高大的石人、石馬相對呼應,氣勢宏偉,其中最有影響的有:獻陵石雕、昭陵石雕、乾陵石雕、順陵石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