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獅子造型是我國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其實,疆域遼闊、生靈繁盛的中國并不出產(chǎn)獅子。獅子作為外來的瑞獸形象,被吸納于中國文化中,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典型藝術形象而流傳于世。無論是雕塑飾品,還是裝飾圖案,獅子造型均帶有明顯的主觀表現(xiàn)色彩和濃烈的民族氣息。
它脫胎于動物原型,卻又最大限度地拉開了與自然形態(tài)的距離使自然結構服從藝術結構。可以說獅子造型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悠久的歷史淵源漢代自武帝征西域之后,絲綢之路開辟,西方文化信息不斷傳入中國,波斯帝王陵墓前用大型石刻動物守陵的信息也隨之傳入。非洲與波斯獸類造型的傳入,產(chǎn)生了純中國式的主體獸類石雕,題材包括石馬、石虎、石雕貔貅及石獅等。由東漢武氏祠石獅開始,歷代帝王陵墓石獸中均有石獅子形象。
唐代十八座帝王陵墓都有石獅守衛(wèi);明代只有帝王陵前才置有石獅。陵墓石獅基本上代表了我國獅子雕刻藝術所達到的成就。悠久的歷史沉淀,賦予石獅子不同的靈魂,在歷代流傳下來的石獅子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那個年代的時代特點,當時的部分社會價值觀,在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今天,所有的古老作品都會留下其歲月流逝的痕跡,這些痕跡并非一朝一夕可達成,我們來說說歷代石獅子的差異,通過鑒賞對比,感知時代的變遷。
朝代更替中獅子的形象變化我國有獅子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漫長的2000年,歷經(jīng)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時期,在這兩千年中,各個朝代對石獅子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加工的作品也不盡相同。
石獅子從東漢到南北朝時期,并沒有太多的作品遺留下來,武氏墓群石刻中有一座石獅子,這是中國最早的石雕獅子作品,是東漢桓靈期間,距今約1700多年的雕刻大師衛(wèi)改創(chuàng)作的,從這座石獅子我們可以看到,作品偏寫實風格,獅子和現(xiàn)代的非洲獅造型極為類似,并沒有出現(xiàn)過多藝術加工的造型特點。這個時期的石獅子基本都用于陵墓。
自唐以后,獅子開始從陵墓進入百姓生活,比如唐朝時期,從乾陵石獅到坊間制度下的石獅子,造型越來越豐富,在形態(tài)方面,出現(xiàn)了蹲獅,臥獅,在鬃發(fā)部分,鬏發(fā)已然形成,這個時期,帝王宮殿擺放的石獅子鬏發(fā)為13之數(shù),一品大員為12,二品為11,按照官位依次縮減,七品官員為六鬏,其他人的家宅門前不可用鬏,這種方式是區(qū)別官家和民間獅子的重要特征。漢唐獅子形態(tài)方面并沒有太大的改變,相貌方面,以莊嚴,肅穆,威猛的形象出現(xiàn),在身體方面,具有肌肉發(fā)達,四肢健碩,身體圓潤等特點。
宋代石雕獅子發(fā)生巨大改變,民間大量出現(xiàn)蹲獅,站立獅開始大幅減少,這個時期一改以胖為美的審美,獅子漸漸精瘦,這個時期最大的改變?yōu)槭{字身上開始雕有項圈、鈴鐺、綬帶等裝飾,并且為了做到更高,須彌座也成為了常備搭配。元朝繼承了宋朝的獅子傳統(tǒng),未有大的改變。這些特點在鑒別石獅子過程中經(jīng)常用到。明清時期,石獅子造型藝術開始分離,民間和官家獅子的造型和工藝的差異越來越大,強烈的對比甚至感受到不是同一個朝代的作品。
先說說明清時期的民間石獅子,這個時期的民間石獅子是越發(fā)瘦小,偏偏儒雅,以錢幣獅,中堂獅為主要代表,這些獅子大多造型獨特,雕刻簡單,只見其形,未見其義。而官家獅子開始像唐朝石獅子的威猛造型靠攏,氣勢磅礴,工藝精美,這個時期的皇家獅子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石獅子的作品相差不大了。中國獅子的獨特形態(tài),可以說由唐代開始形成,明清基本沿襲了這一風格。宋代形象寫實,身體部位夸張,頭部比例略縮小。
宋代以后的作品較具有動態(tài)人型的純粹造型美,元代獅子在氣質(zhì)上不如宋代的威嚴、雄渾,顯得較為溫順、馴化。明代獅子首創(chuàng)蹲立的坐姿,雕塑獅子具有挺拔、修長的美感。前肢離開地面,通過繡球、緩帶或小獅與底座相連,并在這一部分采用透雕的手法。這樣,體量不是很大的獅子可以在高度上取勝,石刻獅從而獲得較為理想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