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存在以來,藝術一直是整個人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對自然現象還無法正確地解釋,于是產生了原始宗教,他們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當人們發明線刻,意欲以巖石等硬質材料固定和保存這些形象時,最初的浮雕便產生了。隨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發現了暗影表現法,逐漸由平面形相的涂繪進到對物象體積的關注。
這種關注以及采用各種材料來達到體積表現的造型實踐,促進了圓雕最初的發展。原始時代的巖畫、線刻,無論是模擬自然的寫實物象或是裝飾性的圖案,其描寫方法或造型模式多大同小異。原始藝術家們將圖形繪于致密光潔的黑石上,后用專門磨出的尖銳硬石刻出圖形,成為石刻浮雕藝術的早期表現。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陶器。與制陶相關的塑造技術和裝飾技術,進一步促進了雕塑形態的發展。除彩繪線畫外,不斷推進的陶器裝飾還發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裝飾形式,出現了立體的印紋、劃紋、刻紋和堆紋等,甚至出現了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陶質圓雕、浮雕或透雕。考古資料表明,與石雕一道構成原始雕塑的豐富面貌的陶塑包括泥塑,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地中海、歐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國等廣大的文明區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原始社會解體以后,浮雕藝術逐漸走向繁榮。在許多文明古國,為祈求死后永生而修造的陵墓,為祭祀祖先神靈而營建的廟宇,以及為頌揚帝王功業而樹立的紀念碑,無不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浮雕這種兼具雕塑的實體性和繪畫的敘事性的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地適應于古代社會生活和精神取向,它為表現人們想象中的神圣世界或伊甸園般的天國理想,以及記錄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廣闊的天地。
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將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
浮雕不同于圓雕的多角度性,它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種雕塑。按照表面凸起的厚度,浮雕可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兩種。早期的浮雕大多敘事性抒情表達故事。而現代浮雕已經發生了潛在的變化。浮雕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1、我國古代的石窟雕塑可歸結為神龕式雕塑,根據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寫實性、裝飾性和抽象性;2、薄浮雕以線為主,以面為輔,線面結合。
深2~5毫米。薄而有立體感,以疏襯密,刀法洗練;3、陰雕通常在箱、櫥、床、柜的板面雕刻。不用畫稿,以刀代筆,意在筆先,以明快的刀法雕刻陰紋圖案;4、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5、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6、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7、鏤空雕是把所謂的浮雕的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并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
這種手法過去常用于門窗欄桿家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在充分表達審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創作原則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態各有不同。一般地說,高浮雕較大的空間深度和較強的可塑性;淺浮雕則以行云流水般涌動的繪畫性線條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面性構圖。不管是淺浮雕還是高浮雕都各有自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