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紀念像》《炎帝像》《伍子胥立像》《李清照像》《阿炳坐像》近日,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家錢紹武病逝,享年93歲。錢紹武先生的雕塑作品大氣磅礴,沉雄渾厚,詩意盎然,內涵深邃,其創作的李大釗紀念像、民間藝人阿炳像、杜甫像、聞一多像等享譽藝壇,堪為20世紀中國雕塑藝術的經典。本期,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這些精彩的雕塑作品,以此緬懷這位雕塑大家——學藝不要被技巧所迷惑藝術最大的魅力是真誠“藝術為人民而作”,以藝術的形式表現民族精神,這是錢紹武的藝術理想。他在祖國大地上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雕像:《李大釗紀念像》《李白紀念碑》《杜甫像》《張繼:楓橋夜泊》《聞一多》《孫中山》《孔子像》…
每完成一件作品,都會在中國雕塑界引起一陣或大或小的震動。錢紹武能夠做到此,并不奇怪,因為他來自無錫錢氏,一個矢志報國的家族。無錫錢氏,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耀眼的家族。從錢氏出現的人才中,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家族的偉大——錢學森、錢偉長、錢基博、錢鐘書、錢穆,當然還有錢紹武。錢紹武1928年出生在無錫。錢紹武小時候住在大雜院中,與著名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是鄰居,這可能也是他日后做的阿炳銅像那么傳神的原因之一。
無錫錢氏非常重視教育,錢紹武在很小時候便開始讀書。當時,錢紹武的老師主要用考秀才、考舉人的那套辦法來教錢紹武,讓他背《四書》,讀《五經》。這種辦法雖然看起來比較落伍,但是卻為錢紹武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精深的國學造詣,讓錢紹武得了一個外號——“老夫子”。錢紹武的父親錢學熙知道了此事,害怕兒子就此變成了“小古董”,就把兒子接到了北平家里教了三年英語,希望他接觸一下新學。
錢學熙的英語水平非常高,當時在北京大學做外語教授。也正是在北平期間,錢紹武對美術產生了興趣,很快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錢學熙得知此事后,又把他送回無錫,拜家鄉名畫家秦古柳學了三年的國畫和古詩詞。錢紹武學藝先從研墨開始,老師就是想通過研墨來磨煉他學藝的耐心和細心。秦古柳先生教導他,只畫畫,將來也就是個畫工,永遠成不了家。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詩書畫是相通的,想學好中國畫,必須先精通中國的文化。為此,秦古柳先生還專門找了個老師,對錢紹武進行嚴格的古典詩詞教育。1947年,18歲的錢紹武從無錫回到北平,此時,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濟慈等人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他,他開始對西方的文學藝術產生濃厚興趣,決定報考國立美專。不過,考試過程卻并不順利,他英語和素描雖然拿了滿分,但數理化卻考了0分。一些考官不同意錄用他,時任美專院長的徐悲鴻卻說服了大家接受錢紹武。
至于理由,徐悲鴻就一句話,“我也不懂數學”。正是這句話,讓錢紹武進入了國立美專,也就是現在的中央美術學院。錢紹武在校學習期間,徐悲鴻常教導他,學藝不要被藝術的技巧所迷惑,藝術最大的魅力是真誠。最初,錢紹武并沒有領悟這些,創作還是偏重于技巧,忽視內容的表達。直到有一次錢紹武學習馬奈的筆法和組合時,徐悲鴻先生再次進行了提醒,他才有所醒悟。
此時,錢紹武才明白,真正最動人的是真實不虛,是誠懇。技巧則是第二位的,技巧是由于“誠”產生的。1953年錢紹武赴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學習雕塑,1959年回國后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并于1986年任雕塑系主任、教授。熱愛古典詩詞具有詩人氣質的雕塑家“塑像是不斷咀嚼別人的靈魂,然后通過對別人人生的感悟、體會和同情,來把這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一瞬間給表現出來。”錢紹武認為,在深入了解一個人的經歷與心境后,就可以在其外形中找到內心痕跡,從而抓住本質的形象特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內涵。
這個艱辛且必經的過程,就是“咀嚼靈魂”的過程。錢紹武的雕塑既有東方修養又有西方技巧,每件作品均大氣磅礴,內蘊無窮,充分傳遞了主人翁的氣質與精神,故被業界廣稱為“中國的羅丹”。具有詩人氣質的錢紹武,對中國古典詩詞有著很深造詣。
隨口而出的詩詞名句,旁征博引的論道口才,深厚的文學底蘊使他的藝術創造不僅別具才情,而且充滿了詩意。錢紹武為許多詩人、文人塑過像,這些肖像融會著錢紹武對詩人命運、身世及社會背景和詩作的獨特理解和切身感悟。他動用了材料、體量、造型等一切技術手段來表達他的這種理解,他所塑造的人物無不顯示著獨具神韻的精神內涵。
錢紹武的雕塑每件都有著極強的音樂性,讓人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那昂首高歌,兩臂張開如風中鷹翼的《陳子昂》,似黃鐘大呂,讓人聽到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慨嘆;那輕揚玉手、朱唇微啟的《覓渡女》,如鶯啼燕語,讓人聽到姜白石“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的麗辭。即使是那些緊閉鋼唇的《孫中山》《曹雪芹》《伍子胥》《炎帝》《神農氏》,也讓人感到一種逼人的聲浪。那是一種來自地心深處的聲音,巨大、深沉,是老子所謂“聽而不聞名曰希”的“天籟”,你充耳不聞,但它的確存在。
外界評價錢老為“中國的羅丹”、“雕塑界的旗幟和標桿”,錢老進行了正面回應,“其實我就是老老實實做事情的人。我那些作品也沒什么。”他還表示,自己曾寫過一副對聯:“老老實實學東西之長,堂堂正正立一家之言。”民間藝人阿炳像是錢紹武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錢紹武曾與阿炳有過一段特殊機緣,小時候曾與阿炳同住在一個大院。1991年錢紹武曾經做過一個阿炳像,但他始終覺得沒有抓住阿炳的靈魂。兩年后他對阿炳像做了修改,阿炳的背影成為塑像的正面,阿炳面部變得非常模糊。為了著力表現出一個受磨難的音樂家的感覺,錢先生干脆不刻畫他的臉,而用他那種受盡折磨,在凄風苦雨中沿著大街小巷拉琴的姿態,發出對凄慘命運的控訴。
李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其詞之娟秀不輸二晏,其詩之雄壯更可比肩蘇辛。可惜的是,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時期,雖有小像流傳但并不寫實。正如“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藝術家心中也有一百個李清照。在眾多作品中,著名雕塑大師錢紹武創作的李清照塑像,無疑是最出色的一件。李清照像現收藏在濟南市章丘區清照園,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這位曠世的才女緊蹙雙眉,昂然遠矚,仿佛下一刻就將吟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風采令前來瞻仰的游客頓生憂患之情,愛國之思。錢紹武為李清照塑像時,牢牢把握住了女詞人對國家誠摯的愛。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讓李清照整個的造型立體了起來。錢紹武用自己高超的技藝告訴人們,李清照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一位著名的金石學家,同時她還是一個愛國者。歷時三載打磨李大釗雕像大膽構想成就經典之作198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的錢紹武接到為唐山市大釗公園雕刻李大釗紀念像的任務。
在兒子錢瑞澤的印象里,父親在此期間時常早出晚歸,甚至廢寢忘食,在花甲之年展現出強烈的創作激情。從醞釀創作小稿開始直到雕像落成,錢紹武一共花了近三年的時間。原先雕像方案是做李大釗在故鄉五峰山讀書的全身坐像,高度約3米,園方設計師已經畫好草圖,如果按部就班,這是一個非常容易的任務。但錢紹武卻非常認真,接到任務后經常泡在圖書館,花費大量時間搜集關于李大釗的資料。他讀了李大釗的文章和遺言,以及魯迅先生所寫的《守常全集》題記。李大釗在獄中的絕筆《獄中自述》中,字里行間仍然作著最后的斗爭。
經過深入了解李大釗的生平,錢紹武深感到,一個手執書本的學者形象不足以體現李大釗的精神力量,他放棄了雕塑李大釗讀書坐像的方案,轉而尋覓更能恰當表現其精神的路徑。在搜尋了當時可以找到的全部李大釗照片后,他發現這些照片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正面角度,照片中李大釗臉形方正,留著平頭,恰與他剛直、沉穩的品格契合。李大釗曾手書“鐵肩擔道義”,讓錢紹武聯想到這位革命者偉岸的雙肩。
“所有這些理解和體會在我腦子里逐漸成為一個最單純的形體,大釗同志就像一座在中華大地上拔地而起不可動搖的泰山,他方正、剛直、沉穩、開闊,重、拙、大,像天安門而不像南方空靈的亭臺,更不像歐洲一心升天的教堂,他本身就是一整塊中國革命的偉大基石。”在后來撰寫的創作體會中,錢紹武如是說道。
1991年當《李大釗紀念像》落成時,這座獨具匠心的雕塑終于展現在世人面前:李大釗肩膀寬7.5米、厚近3米,寬闊而挺拔;頭像渾厚方正,從頭頂到衣領也高達3.1米,總共用花崗巖100多噸。在其身后油松蒼翠,映襯著潔白的英雄豐碑。雕塑略去李大釗肩下的所有部位,將肩膀藝術性夸大,頭部突出方正特點,汲取漢魏傳統,將一切細節做浮雕處理,強調李大釗“鐵肩擔道義”的革命理想。
在《李大釗紀念像》創作中,錢紹武汲取了中國古代石刻、建筑文化等充分的養料,深刻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滋養。《雕塑》雜志評價,《李大釗紀念像》是中國寫意性紀念碑雕塑的巔峰之作,結合了東方寫意與西方嚴謹的造型,影響巨大,成為那個時代繞不開的一件經典之作。后來,他還創作了關天培、孫中山等革命家和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像,在雕塑中進一步發揚民族風格、中國氣派。作為徐悲鴻的弟子,錢紹武的卓越才華不僅展現在雕塑領域,其書畫詩吟的造詣也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堪稱藝術瑰寶。
2011年,錢紹武先生將自己創作的包含雕塑、書法、素描和國畫在內的近千件藝術品捐贈給清華大學,校方將永久保存這些珍貴的作品,并設立“錢紹武藝術研究院”以進行中國藝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