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在越州境內,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發規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鰲唇山東晉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唐代的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贊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甌”。許渾“越甌秋水澄”,皮白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五代吳越時越窯已“巨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
進貢瓷器動輒萬件;入宋以后,瓷貢數量有增無巳,一次進貢有多達十四萬件者。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越窯的燒造歷史比較長,早在東漢晚期就能燒造出成熟瓷器,南宋中期以后逐漸停燒。越窯的分布范圍比較廣,窯場比較多。東漢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窯場主要集中在上虞一帶,隋唐五代時期上虞仍繼續燒造,但燒造的中心區域基本轉移到了慈溪,分布在慈溪市的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銀錠湖周圍,其中以上林湖周圍的窯場最多,分布最為密集。
唐代晚期至五代時期越窯迅速發展,進入了創建以來的第二個興盛時期,并一直延續到北宋早期。晚唐人陸龜蒙曾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贊美此時越窯瓷器的青釉。經過北宋中晚期的衰落之后,以寺龍口為代表的越窯在南宋初期重現昔日的輝煌。除燒造傳統越窯青瓷以外,寺龍口窯址還燒造月白、天青釉瓷器,以支釘支燒,釉面滋潤而含蓄,呈半失透狀。
這類瓷器的形制、釉色、燒制工藝等皆與北宋晚期的汝窯御用瓷器相似,有祭器、陳設器、生活用器,質量在當時越窯乃至全國都屬上乘,顯然不是普通的民用瓷器,尤其其中的祭器更絕非民間所用之物。這種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從這類天青釉瓷器具有明顯的汝窯御用瓷特征和同層出土的一件匣缽外底刻“官”字分析,應與宮廷有關。隨著南宋政權在臨安建立官窯,越窯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越窯瓷器之所以著稱于世,是因為她不但釉色類玉、類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眾多千瓷百態,深受國內外人們所喜愛和珍視。
越窯瓷器從東漢創造成熟瓷器以來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代、直至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時期已形成一個龐大制瓷系統,古玩王時期還專設了官窯“秘色窯”,秘色窯在民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青綠美麗的釉色、精致的造型,奔放的線劃花紋,被稱為青瓷中的精品為世人所珍視。
促使越瓷大發展,不但是國內需求量增大,而且是越窯瓷器的大量對外輸出國外。從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窯又可以居首位。越窯青瓷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