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置身于上海,置身于這個世界上唯一真正解救過猶太人的城市意義非凡,這里是中國人民和猶太人民友誼的象征。”,時長1月27日是“緬懷大屠殺遇難者國際紀念日”。旨在紀念上海在二戰期間為猶太人提供庇護的《幸存者之歌》雕塑,于當天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揭幕。
陰霾的天空下,伴隨著悠揚哀傷的樂曲,覆蓋在雕塑上的紅色帷幕被緩緩揭下,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再次引起人們心底對愛與和平的共鳴。《幸存者之歌》雕像。主辦方供圖以色列駐上海總領館副總領事摩西在致辭中表示:“我們銘記上海在二戰中對猶太民族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期間,中國是唯一接受猶太人的國家。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上海和中國為我們提供的幫助。”“這里救了我們一家”《鋼琴師》《費城故事》《沉默的羔羊》《飛越瘋人院》…這一部部好萊塢經典,都離不開制片人邁克·麥德沃的心血。
1995年,邁克·麥德沃陪伴自己的父母,時隔近半個世紀后再回上海。當一家人從飛機上下來的時候,邁克的父親大衛忍不住哭泣。邁克問道:“爸爸,你怎么了?”大衛回答:“這里救了我們一家。”在雕塑揭幕儀式上,當華裔作家貝拉再次講述起這動人的一幕時,在場嘉賓仍不免動容。邁克·麥德沃一家是貝拉創作的小說《幸存者之歌》的原型,而雕塑《幸存者之歌》的設計靈感也來自這部同名小說。
上世紀30年代,當納粹德國向鐵蹄下的猶太人舉起屠刀時,這些難民都面臨著“要么離開,要么被送進集中營”的生死抉擇。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明確拒絕接收猶太難民的背景下,中國上海敞開的懷抱對他們來說無異于“生命之舟”。上海如今依然保留著部分猶太人社區的建筑。圖源:據統計,在二戰期間,共有2萬余名來自德國、奧地利、波蘭和俄羅斯等國的猶太人生活在上海。邁克·麥德沃的父母大衛和朵拉,就是其中的一家。
大衛和朵拉在上海相識和結婚,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在上海度過了最難忘的青春歲月。1941年,他們生下了兒子邁克·麥德沃。約5年后,女兒也出生在上海。1948年,當他們離開上海時,心中的不舍可以想見。此次揭幕的雕塑,表現的正是邁克·麥德沃一家登上艦船,依依不舍,揮淚告別上海的歷史瞬間。創作這一雕塑的旅俄雕塑家呂旗彰表示,之所以選擇揮別而非來到,是因為揮別體現出他們和上海有很深的情意。
這里有幫助過他們的朋友,有他們奮斗過的足跡,因此有很大的不舍。“有別于其他紀念性主題雕塑,我不刻意表達戰爭的苦難和人類命運的坎坷,《幸存者之歌》雕塑創作要表達的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真實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呂旗彰說。“我現在很清楚為什么爸爸哭了”在雕塑揭幕式上,來自以色列的雅埃爾女士用希伯來語朗誦了首詩歌。
這首詩歌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1942年8月6日,納粹德國士兵找到華沙的一家猶太孤兒院,打算把里面192名孤兒送往特雷布林卡滅絕營殺死。懷抱一名兒童的雅努什·科扎克。圖源:.作為孤兒院院長的雅努什·科扎克是波蘭著名的教育家與作家。盡管他個人能獲得庇護,但不忍心拋棄這些孩子們,并決意陪伴他們走向生命的終點。臨行前,雅努什·科扎克為孩子們穿上他們最好的衣服,讓每個人都帶上一本最喜歡的書或最喜歡的玩具,并告訴孩子們要到鄉村去野游。
一排排的孩子,手牽著手,開始走出門口,最小的只有兩三歲。雅努什·科扎克牽著一個孩子的手走在最前面,陪伴他們走向最后的終點——毒氣室。最終,雅努什·科扎克和約200名孤兒慘遭毒手,無一幸免。雅埃爾朗誦的詩歌,就是為了紀念他們所作。“我母親八歲時,納粹德軍從布達佩斯帶走了我的外公和外婆。
母親一個人和她的弟弟妹妹們生活在貧民窟的一個小房間里,幸存到戰爭結束。”作為一名大屠殺幸存者的女兒,雅埃爾對當年的種族屠殺有著不同尋常的記憶和感觸。二戰期間,生活在上海的猶太兒童與中國兒童在一起玩耍。圖源:“盡管當時恐怖籠罩歐洲,但在上海,在中國人的幫助下,正如雕塑傳遞的信息——猶太人的生命得以延續。”雅埃爾感慨道,“對我來說,置身于上海,置身于這個世界上唯一真正解救過猶太人的城市意義非凡,這里是中國人民和猶太人民友誼的象征。
”今年是中以兩國建交30周年。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24日舉行線上活動,慶祝中國和以色列建交30周年。同日,中國駐以色列大使蔡潤在以色列主流媒體《耶路撒冷郵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猶兩大民族都擁有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都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也都遭受過深重災難,但都依靠堅韌自強實現民族復興發展。中以雖相隔千里,但兩大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友好交往,一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國從來沒有反猶主義。
蔡潤表示,二戰期間,中國上海等地接納大量猶太難民,猶太人民也在中國人民面臨困難時給予無私幫助,留下許多值得銘記的感人故事。傳承這份友好情誼,是中以關系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歷史和感情基礎。“我遇到的中國人張開雙臂歡迎我。我現在很清楚為什么爸爸回到上海時哭了。”當年離開上海時年僅7歲,如今已身為好萊塢金牌制片人和意見領袖的邁克·麥德沃此前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如是說道,“我感到與上海聯系在一起。
我不害怕、也不擔心中國會在世界舞臺上做什么。他們看起來的確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