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當你漫步走上滿洲里東山植物園的最高處,映入你眼簾里的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結晶雕塑——“雄鷹”。“雄鷹”入選《內蒙古城市民族雕塑》畫冊與《2001年中華老人詩文書畫作品集》1996年3月,出生在扎賚諾爾小站的郎立興回到了家鄉滿洲里任市長。當時滿洲里沿邊開放正處于一個艱難探索時期,市政府面臨著加大招商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容環境,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繁重任務。
在巨大的困難和壓力面前,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率領全市各族群眾積極尋找、創造發展機遇,從消滅半截子樓工程入手,加大了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環境力度,區域環境不斷優化,招商引資工作初見成效。1997年春夏之際,來滿洲里的客人絡繹不絕,按當時的禮儀習俗,每當有重要的客人到來之際,市領導都要到60公里外的滿洲里市與新巴爾虎左旗的交界處去迎接,往返就是120公里。
郎立興市長感到,這種禮儀很不科學,因為往返迎送,既浪費時間、消耗油量、討擾市民,又增加了道路不安全性。他反復思量之后,醞釀提出在城市入口處,興建一個小廣場,豎立一個標志性雕塑。這樣既增加了城市的文化符號,又可以作為一個城市迎來送往的節點標志。
使各級領導能夠從繁瑣的接待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去。這個建議得到了市級領導們的一致贊同。馬上委托在滿洲里掛職的副市長竹立家教授返回北京,去邀請國家級的雕塑名家來構思設計這座雕塑。經過一番努力,終于邀請來國家著名青年雕塑家李象群教授承擔這個特別有意義的任務。
李象群教授從北京帶來了一個設計團隊,其中就有著名的哲學家陳志良教授等。專家們經過實地考察,一致認為選擇東山的最高點作為雕塑的聳立之地為最佳選擇。大家反復討論醞釀后,一致同意設計制作一座能夠代表草原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雄鷹”。
因為雄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崇拜之精靈,是草原民族情感的寄托,雄鷹翱翔天際、搏擊長空,表現出自由與自信的博大胸懷,這種一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改革開放中的滿洲里市人民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陳志良教授說:“這座雕塑建成之后,滿洲里將會迎來一次大的發展機遇。”此后,滿洲里沿邊開放的大膽實踐驗證了他的判斷和推測。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文化現象。現代城市的空間環境中呈現著多彩多姿的城市雕塑,彰顯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與水平。它既是藝術品又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是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位、文化追求和人們文化審美的重要載體。李象群教授,是中國著名的雕塑家、魯迅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是唯一獲得第54屆意大利國際紐斯藝術獎的中國雕塑家,而且是意大利紐斯學院的終生院士。“雄鷹”這座城市雕塑,的確是一座高水平的藝術精品。
作者李象群教授運用他的藝術智慧,反復研究推敲,設計制作出這一座具有國際化水平的抽象意義作品。他是懷著提升滿洲里人民文化欣賞水平,美化滿洲里城市環境,為中國爭光,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懷而縝密構思、躬身制作完成的。1997年8月,“雄鷹”雕塑豎立在東山植物園的至高點。“雄鷹”雕塑高11米,長8米,用不銹鋼材質制作而成。當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距離觀看欣賞這座雕塑的時候,會產生出不同的具象感受。從近焦看,它是展翅欲飛的雄鷹;從中距看,它是兩片搏擊風浪的船帆;從遠景看,它像萌芽中的植物葉片,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因此,這座“雄鷹”雕塑,應當稱之為中國城市雕塑中的極品。整個設計制作安裝造價40萬元錢,現在這座雕塑已經身價倍增了。“雄鷹”這座雕塑聳立在滿洲里東山植物園已經二十多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目睹和見證了滿洲里這座城市的歷史性巨變。
我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早在“雄鷹”雕塑誕生之際,就用膠片相機將它攝入鏡頭,珍藏在相冊里,不時翻開觀看與欣賞。新世紀之初的2001年,國家文化部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與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老年政策委員會聯合征稿、編輯,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2001年中華老人詩文書畫作品集》,本人拍攝的這幅“雄鷹”作品入選其中。201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由內蒙古民族文化促進會征稿、編輯,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內蒙古城市民族雕塑》大型畫冊,我的這幅“雄鷹”攝影作品入選,再一次載入歷史圖片記憶之中。
時隔二十年,我的“雄鷹”攝影作品先后兩次入選省部級文化藝術畫冊,即將進入耄耋之年的我,一股愉悅之情油然而生。但我深知,“雄鷹”這張照片入選畫集絕非作品有多么精湛的拍攝技藝,而是得益于“雄鷹”這座雕塑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深遠意義。我真得要深深感謝這座“雄鷹”雕塑的最初倡導者郎立興老市長;深深感謝這座“雄鷹”雕塑的設計者李象群教授。“雄鷹”永遠豎立在東山植物園制高點;“雄鷹”永遠豎立在當地老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