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大物博,地球上有一些地方神秘詭異,令人無法解釋但又止不住向往,為大家盤點地球上15個詭秘的地方!南極是人類最少涉足的大洲,在那里還有許多現象人們無法解釋,在這終年飄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許多地方都是無雪地區。“無雪干谷”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個。
總面積達1400萬平方千米的南極大陸,大部分被冰雪覆蓋,從高空俯瞰,南極大陸是一個中部高四周低、形狀極像鍋蓋的高原。這個被形象地稱為冰蓋的冰層,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達4800米。大陸的冰蓋與周圍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總面積超過非洲大陸的白色冰原,這時它的面積要超過3300萬平方千米。在南極洲東北方有一個麥克默多海灣。穿過海灣,就可以看見一個無雪干谷地區。
無雪干谷的西側是橫斷山脈,這里有三個山谷依次向北排列著,它們是:維多利亞谷,賴特谷,地拉谷。無雪干谷周圍的山海拔大約在1500米至2500米之間,山上有冰川,而且這些冰川向著谷地里邊流落而去,形成了冰瀑。不過,這些冰瀑流落到山谷兩旁的時候就沒有了。冰川到達不了的地方,一年四季都不下雪,所以人們才把它叫做“無雪干谷”。最早的探險家走進無雪干谷地區的時候,發現這里沒有冰,也沒有雪,只有裸露的巖石,還有巖石下面一堆堆的海豹等獸類的遺骨。
沒有一點兒生命,只有令人顫抖的死亡,所以就稱它為“死亡之谷”。非洲眼即撒哈拉眼,位于毛里塔尼亞,有著奇特的同心圓地貌,自空中俯瞰,宛若一只藍色的巨眼。在最初人們以為是隕石落下地面形成的,但后來地質學家認為這是地面隆起并受到侵蝕的產物,至于圓形的成因仍然是個謎。這是一個讓人毛骨悚人的小島,位于墨西哥地區,人們相信這里有一種神秘詭異的魅力,娃娃島上掛滿了一千多個各式各樣的人偶,當地人認為這些娃娃可以起到驅鬼的作用。
娃娃島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南部與霍奇米爾科之間的湖上,是一個極為詭異地方。一千多個“鬼娃娃”遍布于全島,當地人認為這些娃娃可以起到驅鬼的作用,吸引大批獵奇游客前往一探究竟。墨西哥的娃娃島一直有一種神秘詭異的魅力,圍繞著這個島與附近的運河,有很多古老的傳說和故事。據說有三個年輕女孩在此地被打,其中1951年花匠án聽到了一個小女孩在附近運河溺水的呼救,他立刻行動,但是仍然來不及拯救那位女游客的生命,從此,她的靈魂一直不能得到安息,花匠每晚都會聽到那名女游客的慘叫,而且夢中見到小女孩的鬼魂,為此他痛苦不堪。
連著幾天,在運河中釣魚的時候都釣起了舊的布偶娃娃,認為這是來自地府的旨意,為了鎮住這個孩的鬼魂,他于是開始四處主動搜集舊的人偶,似乎這能使小女孩的鬼魂敬而遠之。他開始把運河里撈出來的舊布娃娃掛在小島的樹上。
這以后,陸陸續續不斷有好奇的人把自己的舊娃娃也掛了出來。盡管如此,花匠也并沒有得到“善終”,這些人偶反而使女孩的靈魂得以附著,2001年,花匠被家人發現淹死在同一條河里。后來這里發現很多丟棄的舊娃娃,隨著時間的累積,娃娃的數量越來越驚人達到數以千計。這些娃娃被丟得到處都是,有些還綁在樹上,越來越多的娃娃改變了這里的環境,令人毛骨悚然,同時在當地人中的知名度也逐步提高,成為當地著名的新景觀。
納瓦霍族保留地的沙漠高地平原上矗立著一片近482.5米高的殘丘,其主峰海拔是2187.5米,位于希羅普克鎮西南17.3千米處,故稱希羅普克巖,又叫船巖,由斷裂的火山角礫巖和云煌巖組成。是印度境內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湖,海拔5029米。冰雪融化之時,便是數百塊人骨驚現之時,有的人骨可追溯到公元850年。古老的德里鐵柱高7米,重6.5噸,據說為紀念旃陀羅·笈多二世而建,歷經上千年風吹雨打,卻沒任何生銹的痕跡,其抗腐性引起了世人的關注與驚嘆。德里鐵柱從鐵柱上刻著的梵文看,這根鐵柱并非就地鑄造,而是公元5世紀時,被統治德里的伊斯蘭王朝從印度東部的比哈爾邦搬移過來的,傳說是為了紀念旃陀羅王而造。
不過現在人們都習慣把它和2300多年前叱咤印度的一代梟雄---阿育王聯系在一起,叫它“阿育王鐵柱”。據現代科學分析鑒定,這根鐵柱的鑄造時間應在1500多年前,但令科學家疑惑不解的是,至今鐵柱通體仍找不到一塊銹跡。要知道鐵是最容易生銹的金屬,一般的鑄鐵不用說千年,幾十年就銹跡斑斑了。即使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人們仍然沒有找到防止鐵器生銹的良方,而古代印度人居然可以做到這一點,真是不可思議。
最奇怪的是,如果印度人當時已掌握了如此高超的工藝,那他們為什么沒有再冶煉出其他不生銹的鐵器制品呢?汗牛充棟的古印度典籍中為什么也沒有關于這種秘技的任何記載呢?當地人稱,只要能背靠鐵柱將它環抱,許下的心愿就一定能夠實現,也許這鐵柱真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現代人的智慧在它面前也顯得無力。
這根神奇的柱子吸引著全世界許多科學家的眼光,從考古學家到腐蝕化學家都對這個現象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一般歸結為:氣候條件以及大塊鑄件。但最終是當地的一位學者、坎普爾大學的材料工程師拉馬穆爾西·巴拉蘇布拉馬尼安發現了這根柱子的奧秘。他首先分析了鐵柱的表面,提取了上面的一塊銹斑,發現它含磷量很高。這種元素與鐵和空氣接觸發生了化學反應,形成磷酸氫鹽的水合物,在鐵柱開始生銹時,由磷、鐵和空氣形成的保護膜防止了銹跡的進一步發展。
通常,鐵的生銹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一是化學腐蝕,與一些非金屬元素直接發生化學反應,如與空氣中的氧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三氧化二鐵。另一種是電化學腐蝕,即當兩種不同的金屬接觸時,由于它們的電位不同,在電解質存在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微電池,從而造成其中一種金屬的腐蝕。
同一種金屬在經過熱處理和機械加工之后會造成內部的不均勻,也會形成微電池,使金屬受到腐蝕,在這種情況下,潮濕的空氣往往充當了電解質。因此,德里鐵柱在建立起來之后就面臨著生銹的可能,由于澆鑄和鍛造時必定會形成一些不均勻和細小的瑕疵,直接面臨著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但是,德里鐵柱中的磷是使其免遭銹蝕厄運的直接保護神。
正是這種元素促成了保護膜的形成,保護了這根柱子,一開始就阻止了腐蝕反應的發生。與那國島的海底地形,擁有大量規則的巨石群,既有上一個冰河時期的遺跡-很細的砂巖和泥巖,又有似被人工切割過的巖石,還有道路、臺階等形狀。到底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人工的精心雕琢?不可思議的景象讓人又賦予了它另一個名字-水下遺跡。
與那國島海底地形指的是日本沖繩縣八重山群島與那國島南部新川鼻沖海底發現的海底地形。這一區域擁有大量規則的巨石群,因此部分學者認為這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加工而成,并將其稱之為與那國海底遺跡、與那國島海底遺跡。至于這一區域的巨石群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形成的,目前學界尚有爭論。1986年,潛水員在與那國島南側的海底發現了一塊巨大的巖石。這塊巖石方圓數百米,似乎有人工切割的跡象,以及城市中的道路、臺階等等形狀。當時的媒體皆報道稱發現水下的人類遺跡。
1992年以來,以琉球大學理學部教授木村政昭為中心,對該海底地形進行考察。1998年,木村向沖繩縣文化局提出發現古代人類活動的遺跡。但沖繩縣認定該海底地形與人類活動沒有關系,因此不是海底遺跡。然而現今學界對其成因仍有很大爭議。該區域被與那國町政府當作了“古代人類遺跡”,成為了與那國島的一處重要觀光景點,為游客提供潛水觀光的服務。20世紀30年代,在哥斯達黎加的迪奎斯三角洲發現了300來個大小不等的石球,多數呈幾何狀排列,指向磁北,由花崗閃長巖雕刻而成,石球表面各點的曲率幾乎完全一樣。
據說這些石球製作于公元前200年于公元前1600年之間。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人喬治·奇坦在哥斯達黎加人跡罕至的三角洲熱帶叢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發現了約200個好似人工雕飾的石球。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徑有幾十米,最小的直徑與彈珠的大小相當,制作技藝精湛,堪稱一絕。加拉卡有一處石球群多達45枚,另兩處分別有15枚和17枚,有的排列成直線,有的略成弧線,無一定規則。
據怪異現象專家米切爾·舒馬克研究,有些石球顯然是從山上滾落下來,碰巧排成直線的。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徑有幾十米,最小的直徑也在兩米以上,制作技藝精湛,堪稱一絕。這些謎一樣的石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科學家對它們進行測量后發現,這些石球都是用堅固的花崗巖制成,而且石球表面各點的曲率幾乎完全一樣,直徑誤差小于0.01,簡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圓球。這些石球有什么用?
有人推測,擺放在墓地東西兩側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陽和月亮,或圖騰標志,有人把它們戲稱為“巨人玩的石球”。對大石球做過周密調查的考古學家們都確認,這些石球的直徑誤差小于1/100,準確度接近于球體的真圓度。從大石球精確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這些石球的人員必須具備相當豐富的幾何學知識和高超的雕鑿加工技術,還要有堅硬無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測量裝置。否則,便無法想象他們能夠完成這些杰作。誠然,遠古時期,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鑿石頭的能工巧匠。
1938年,美國肯塔基州柏里學院地質系主任柏洛茲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紀沙巖中發現10個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腳印。顯微照片和紅外線照片證明,這些印跡是腳壓在沙地上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雕刻。據估計,有人足痕跡的這些巖石約有2.5億年歷史。
更早一些時候,有人在美國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塊巖石上,曾發現過一對人類腳印。據地質學家判斷,這塊巖石約有2.7億年歷史。所有這些發現,經有關學者鑒定,均認為令人無法懷疑,是對傳統地質學的嚴重挑戰。1968年,業余化石專家米斯特在美國猶他州發現一塊化石上竟然有一只成人穿著的便鞋踩上去的腳印,還有一個小孩的腳印。經過猶他大學的化學家鑒定,這的確是人的腳印。
鞋印放大后,看見左上方有只三葉蟲。三葉蟲是細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地球上存在時間從6億年前開始,至2.8億年前就滅絕。據考查,這些謎一樣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堅固美觀的花崗巖制成。令科學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沒有花崗巖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痕跡。
面對這樣奇特的現象,人們提出了一連串問題:是什么人制作了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運到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有人根據當地印第安人中流傳的傳說:宇宙人曾經乘坐球形宇宙飛船降臨這里,認為這些大石球是宇宙人制作的,并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離進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擬某種空間天象的星球模型。
一切的謎團迄今未明。但是,今天有誰能理解這個“星球模型”的真正涵義呢?又有誰能知曉在這些大石球中,哪一個代表這些天外來客生活的故鄉呢?51區,傳說中一個極其機密的軍事基地,指的是兩個位于美國內華達州南部林肯郡的一個區域,距離拉斯維加斯市中心西北方130公里,有一個空軍基地在此,此區被認為是美國用來秘密進行新的空軍飛行器的開發和測試的地方,這個地方也因為許多人相信它與眾多的不明飛行物陰謀論有關而聞名。這里有一條跑道:長7093米,但是現實是關閉的。
1944年起,這片不毛之地開始被美國軍方數度選中用于秘密實驗。1950年,軍方在內華達州建立核武器試驗地時,此地又被囊括進來,當時它在地圖上的分區編號為第51區。后來,由于這里經常出現一些神秘異常的事件,民間就有了“51禁區”的說法。51區被昵稱為水城、夢境、天堂牧場、農場、盒子、格魯姆湖、發展計劃董事會區,是著名的“外星研究基地”。2013年6月,在一份關于美國U-2偵察機的長達408頁的解密文檔中,確認51區是一處極為重要的秘密軍事基地,由國防部負責管理,肩負著推動軍事科技發展的重任。
在51區附近,隨處可見紅色的禁止標志——“禁止拍照”、“禁止進入”,甚至“已被授權使用致命武器”。只有擁有極高安全級別、且受到軍方最高層或情報機構高層邀請的人才有可能進入軍事基地。在無人類與動物的介入下,死亡谷的巖石居然能沿著山谷漂流而下,轉彎時形態各異,還能“路過留名”,留下走動的痕跡!
死亡谷漂移石頭是美國加州死亡谷存在著一種奇特現象,重達25公斤的巨大石塊會自動漂移。科學家觀測發現,在7年時間內觀測的30塊石頭中28塊漂浮了200多米。科學家猜測,這可能與地下水位有關。納斯卡線條位于秘魯南部的納斯卡沙漠中,綿延數公里,構成了300多種圖案,鑲刻在大地之上。
除從高空俯瞰外,納斯卡線條無法被認定成一致的圖形。位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是存在了2000年的謎局:究竟是誰創造了它們并且為了什么而創造,至今仍無人能解,因此被列入十大謎團。一片綿延幾公里的線條,構成各種生動的圖案,鑲刻在大地之上,有數以百計的個別出自簡單的線條,這些以復雜排列構成的圖案中包括幾何學圖形、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蜥蜴和人形生物。
42年前,地質學家鉆探氣田時發現此巨大地下洞穴,洞內有大量有毒氣體,于是他們將其點燃,希望其很快燃燒完。但這些氣體至今仍在燃燒。達瓦札是土庫曼斯坦阿哈爾州的一條村落,位于卡拉庫姆沙漠中部,在阿什哈巴德以北約260公里。達瓦札約有居民350人,絕大部份是塔克族的土庫曼人,仍保持著半游牧的生活方式。2004年村已廢棄。達瓦札附近地區有豐富的天然氣,有3個天燃氣坑。其中一個被點燃,被稱為地獄之門,一個水坑,一個泥漿坑。
1971年當前蘇聯地質學家進行鉆探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充滿天然氣的地下洞穴。鉆探裝置下的一片泥土倒塌,留下一個直徑約50-100米的大洞。為了防止有毒氣體外泄,他們決定點燃漏出來的天然氣。截至2017年,這洞口的火焰從未間斷過。當地人稱之為“地獄之門。達瓦札并不在烏茲別克斯坦達瓦茲小鎮附近,是在土庫曼斯坦境內,經緯度40°158.90"N58°2624.00"E,位于村北約10公里處。
2013年冬季,世界著名的冒險家喬治·康羅尼斯冒著超過1000攝氏度的高溫,下降30.48米進入這個滿是火苗的大坑,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的人,并發布照片向世人展示了其真實面目。復活節島巨人雕像極具神秘色彩,全島共發現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像,他們頭部偏長,深眼窩,高鼻梁。
其中600尊整齊地排列在海邊的石島,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約30-90噸,形象詼諧,面朝大海,若有所思。其來歷,無人知曉。摩艾,另譯:摩阿儀、摩埃、毛埃,是位于復活節島的一群巨型人像,遍布全島,是智利的旅游景色與世界遺產之一。有些摩艾會被放置在名叫“阿胡”的石頭站臺。這些摩艾只有上半身,具有一對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棱角分明,表情沉毅,也有一些石像被安上了“珊瑚眼”。
許多摩艾的外觀都是完全相仿,只有一個被稱為“圖庫圖利”的石像擁有下半身并跪在地上,他還有胡子和一對短耳。這兩種類型的石像可能與島上傳說的“長耳人”與“短耳人”有關。有部分石像的頭頂會加上一塊“普卡奧”。普卡奧是一種圓柱形雕塑,是用非常輕的紅色火山巖制作而成。
石帽與石像不是一體的,是另外雕刻之后戴上去的。普卡奧的存在意義一直不明,有人認為是象征權力的頭飾或當地土著的發型。關于這些石像的來歷,在島上的原居民連自己也說不清,考古學家們有多種說法,但至今沒有定論。在復活節島的全境內,已知約有887尊的摩艾,多數的摩艾被破壞與推翻倒地。島上也有留下許多未完成的石像。面對這一尊尊構思奇巧的巨人石像,游客們自然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石像雕于何時?
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么辦法搬到海濱?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問題而突然停了下來?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鑿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于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后,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
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取材的。因為的火山巖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為揭示這些謎,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調查,對于一些問題已有了據有關學者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島始于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于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于一世紀以后。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后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后雕鑿工程停了下來。
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說火山噴發,或是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是宗教領袖。石像搬運接下來的問題是石像是怎么運到海邊的。在島的東南部采石場,還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約400噸。據當地人傳說,要運走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的力量搬到海邊的。
還有的說,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但是,一些考古學家真的組織人這樣做了。但2013年,有美國研究團隊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為石像是“走”到海邊的。黑竹溝,位于我國四川地區,這是一個被稱為“死亡之谷”的地方,甚至有“中國百慕大”之稱,很多人畜都在此地神秘失聯,一般人都不敢輕易穿越。中國的“死亡之谷”之一黑竹溝,位于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美姑線山18公里處的密林深處,面積約180平方公里,生態原始、物種珍稀、景觀獨特神奇,又稱黑竹溝。
平時很少有人涉足。該死亡谷的進口稱鬼門關,連獵人都不敢進入。“黑竹溝”為漢人定的名。由于黑竹溝藏有不少未解開的“謎”,當地彝漢人民把黑竹溝稱之為南林區的“魔鬼三角洲”。首先,這種現象僅出現在那棱格勒河中游的谷地,好像雷云被峽谷吸進去集中起來似的。據測定,在這一帶靠近山頂的地方有1000—3000高斯的強磁性。其次,河流中游的地層是由三疊紀的火山活動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強磁性的玄武巖,且中游的廣大地區都有這樣的玄武巖。
為此,科考隊將其原因歸結于強地磁的反應,這個磁力招致局部打雷。再者,那棱格勒河的中游,夏季的濕氣流容易被昆侖山阻擋,集中在中游的谷地,由于上空帶電的對流云或雷云的影響,這個地區地表的大氣電場增強,經常引起與圣埃爾摩火同樣的尖端放電現象。反復打雷使得這一帶缺少高大的樹木。但是這里牧草茂盛,所以牛馬喜歡前來覓食,而一旦引起放電現象,牛馬和人自然成了雷擊的目標。
至于尸體消失,或許與這一帶覆蓋著的凍土有關。厚達幾米的凍土層可以說已變成了巨大的固體蓄水庫。一到夏天氣溫上升,則變成沼澤地。沼澤地會立即把尸體淹沒,隱藏起來,難怪人們找不到了。那棱格勒峽谷之謎,可以說是稀少的自然現象。喜歡探險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地方,羅布泊的確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這里埋藏著無法解說的樓蘭古國消失之謎,也吞噬過地球上無數個生命。
古羅布泊誕生于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18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被分割成幾塊洼地。漢朝時期這里曾經有一個人口眾多,頗具規模的古代樓蘭王國。它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歷史。它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上書:“樓蘭,師邑有城郭,臨鹽澤”。此后,它成為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南支的咽喉門戶。
而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境地。
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和嘗試,但在此之后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曾幾何時繁華興盛的樓蘭,無聲無息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盛極一時的絲路南道,黃沙滿途,行旅裹足;煙波浩淼的羅布泊,也變成了一片干涸的鹽澤。至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羅布泊干涸后,周圍生態環境發生巨變,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士胡楊樹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羅布泊推進,很快和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融為一體。
羅布泊從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稱作“死亡之海”。羅布泊和因它而繁盛的樓蘭古國,一度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的探險者。幾千年來,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寫下了許多專著和名篇,發表了不少有關羅布泊的報道。但是,由于各種局限和偏見,也制造了許多訛誤,為羅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美國人哥丁頓,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國人邦瓦洛等,都考察過羅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寫。
清代地理學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記》的插圖中標明塔里木河匯注孔雀河下泄羅布泊。阿彌達深入湖區考察,撰寫《河源紀略》卷九中載:“羅布淖爾為西域巨澤,在西域近東偏北,合受偏西眾山水,共六七支,綿地五千,經流四千五百里,其余沙嘖限隔,潛伏不見者不算。以山勢撰之,回環紆折無不趨歸淖爾,淖爾東西二面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縮…”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見,錯誤的認定卡拉河和順湖即中國古記所記羅布泊。
他的學生科茲洛夫和英國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國地理學家范李希霍芬卻持反對的觀點。接著,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統的提出一套關于羅布泊游移的理論,認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積、抬升和風飽蝕降低的結果。這種游移說,曾長期為中外學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國人亨庭頓提出了“盈虧湖”的理論。經過中國科學家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干涸后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
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從而證明了游移說是不切實際的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