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面對高壓的工作和學習環境,你是否也會覺得人生好累,每一天都在無止休的忙碌中度過,生活,毫無美感。我想,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每天奔波于現實與理想之間,來不及賞花、品茶,更沒有時間好好坐下來看一本書。有時候想想,這樣忙碌好像生活也沒有發生什么改變,相反,忙碌卻扼殺了我們感受美好事物的機會,讓我們與大自然,與自己的內心隔離起來。
人到中年,我們追求的不該是繁忙,而是讓自己慢下來的能力,在工作之余,給自己留下一刻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感受一下自己的內心,欣賞一幅畫、一首詩歌、一首音樂,在生活中尋找美,感受美,讓我們的人生,因為美而更加豐富可愛。《何處尋美》這本書,就從人文之美、藝術之美、書畫之美、音樂、建筑之美這幾個方面,為我們解讀了美的輪廓和姿態。讓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走來,領略世間萬物在文人大師心中的美的意境。
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對于我們人生有著極大的意義和重要性。《何處尋美》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的美學大師宗白華,他不僅在哲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在美學與詩歌上的成就,也同樣讓人大為驚嘆。勞累了一天,讀一讀他讀書,特別治愈,就像給自己心靈進行了一次洗滌與升華,感受美就像空氣一樣沁入心扉,再煩再累,也能很快重新充滿生機和力量。一、藝術之美對于普通人來說,藝術好像只能遠遠欣賞,離自己的氣質卻相差很遠,可是宗白華先生認為,藝術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藝術家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沉醉在一個作品里,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就在那一剎那,藝術的心靈誕生,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其他雜念暫時隔絕,這種感覺,蘊含了極致的快樂、自由,和充實。“適我無非新”,宗白華先生,所選擇的就是一種“純粹”的中國藝術,塑造了一種淡泊、式的生活方式。宗白華說: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覺之中,深刻而普遍。
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禮,是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而人文藝術其最大的價值,也是為了實現美的。想要擁有藝術式的人生,并不容易,它需要我們擁有精神上的淡泊,“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只有放棄所謂世俗的功成名就,才能一心專研所愛之物,心無雜念,極致忘我,便能達到藝術的境界。二、書法之美宗白華說:中國的筆有極大的表現力,因此筆墨兩字,不但代表繪畫和書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種藝術境界。
從古至今,無數個大書法家讓我們的文化大放異彩。人在愉快時,會面露微笑,哀痛時,會發出悲聲,這種內心情感也能在中國書法里表現出來。韓愈就在《送高閑上人序》中說:“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在韓愈的記載中,張旭的書法,不但能書寫自己的情感,還能將自然界的千變萬化表現出來。
這些事物,在他的書法里不僅僅是刻畫,還與自己的情感交融到一起,形成了一種書法的意境之美。宗白華本身就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和學習者。他小時候跟柳詒徴學過書法,后來還受過大書法家李瑞清的點撥,因此能夠深刻并準確地把握書法的“靈”與“魂”。
據說,在大唐鼎盛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就獨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他曾懇求自己的兒子,在自己死后,允許他帶著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入館同葬。由此可見,書法藝術,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中國人這支筆,開始于一筆一畫,不敷色彩卻神韻已足,簡單一筆,就寫出了人心之美,萬象之美,讓人何不神往啊。三、建筑之美有人說:建筑就是一首哲理詩。
建筑是我們人類在社會發展中的智慧結晶,是文明發展的符號,也是藝術作品的一種,建筑本身就是美麗的。每一個國家和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建筑,建筑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和形象,也蘊含著當地的人文思想。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上,保留了各式各樣的傳統建筑,從高大雄偉的宮殿,到粉墻黛瓦的園林,從莊嚴肅穆的寺廟,到鬧中取靜的胡同院落,這些傳統建筑,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現代中華民族安居樂業之所。
宗白華說:“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而我國的建筑,既講究飛動之美,又擁有空間之美。我國古代建筑上常雕刻龍、虎、鳥、蛇這一類生動的動物形象,到了唐代,舞蹈、雜技等藝術逐漸發達,繪畫、雕刻便呈現出一種龍飛鳳舞的形態,充分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前進的動力。除了雕刻,建筑的美也在一扇小小的窗戶上也能充分體現。在頤和園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也就是說在這個樓里,能欣賞到外邊所有的湖光山色。
外邊的景致如果是一幅畫,而你一旦進入這棟樓里,就像是走入了畫中,與山水共處一色,這是何等的美麗壯觀啊。宗白華在《何處尋美》這本書中說:詩和春都是藝術的化身,一是藝術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們都是從目觀耳聽的世界里尋得她的蹤跡。”而閱讀這本書,本身就是尋找美的一種方式。這本書,詞句典雅優美、充滿詩意,是中國美學經典之作和必讀之書。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于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生活中,美就在那里,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我們心里有了美,眼睛就能發現美。美,就是我們心靈的養分,讓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在過往的經驗里,保有對生命鮮活的渴望,讓我們的靈魂結出芬芳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