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歲春入戶,牛氣滿乾坤!2021年,是十二生肖輪流歲中的牛年,作為生物學上的大型哺乳動物,牛是人們最忠誠的朋友,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史上的一支,牛也是先民們實現愿望的信仰。在文學藝術和文物品塑造和呈現中,也有很多牛的身影和故事。2月4日,在立春之際,山西博物院推出《牛轉乾坤——辛丑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這是中國文物報社聯袂40余家文博機構,眾籌數百幅文物藝術品圖片,于多地同步奉展給公眾的一份新春禮物。與此同時,山西考古博物館舉辦的《太平盛世黃河牛》圖片展也同期展出,山西文博人用“以古博今”的方式,表達了對牛年的期盼和祝福。
究竟在三晉大地的版圖中,有哪些以牛為元素的文物展品呢?連日來,山西晚報記者聯系了省內多家博物館,帶你看看咱山西“牛氣沖天”的家底。眾里尋他,牛牛各不同坐標:山西博物院作為此次全國聯展的一大陣地,山西博物院也盤點了自己的館藏文物,展現了以牛為元素的各類文保珍寶。目前,該展覽在省博一層大廳內舉辦,既有6大“牛氣沖天”的文物珍品以饗公眾,也有眾多圖版作為展示,讓你在眼花繚亂之際,跟牛牛做朋友。
西周玉牛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文物整體呈黃褐色半圓雕。牛身體后坐,引頸前視,大眼有神,口微張,神態似害怕又好奇。下唇有穿孔,尖角后彎,肌體肥碩,似為水牛犢。陰線刻劃,非常簡練。商周玉牛臥伏式居多,站立式樣較少,這塊玉牛的造型獨樹一幟。
春秋臥牛形鈕蓋鼎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蓋為穹頂形,中央有半環扭套環形捉手,周邊置三個圓雕臥牛,牛頭前昂,曲膝彎腿,躺臥在地。器弇口,頸部較直,雙附耳向外微撇,腹壁圓收形成平底,下承三獸蹄足。蓋面與器體分飾兩周蟠螭紋,腹部以绹索紋分隔,蹄足根部線刻獸面紋。耕牛圖1965年,楊佰公摹平陸棗園漢墓壁畫本——耕牛圖。
圖中所繪,短衣赤足的農夫,右手扶犁,左手揚鞭,驅使二黑牛耕地。畫面真實地描繪了東漢初年農業生產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壁畫牛車出行圖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是2008年發現的一座北齊壁畫墓,在其中一塊壁畫中,畫有一輛向南行駛的牛車,上部為淺黃色卷棚頂,前后出檐較多。車體黑色,車廂前部為直欞窗,后部垂有黑色車簾。
車轅內為一頭健碩的黃牛,牛車兩側各有一個黑發虬髯的胡人形象馭手。黃牛左側馭手上身后傾,腿部彎曲,兩手平舉正在用力向后扯拽韁繩。另一側馭手僅露出頭部及部分上身,兩人頭部相向,口部張開,正互相合力控制黃牛。黃牛左前蹄直立,右前蹄抬起,頭部受韁繩的扯拽而略向上抬起。
牛車后為侍女,共五人。五人頭部均為飛鳥髻,牛車后第二人穿裲襠衫長裙,左手持團扇,其余四人為右衽長裙,雙手相握隱于袖中,放于腹部。第二、三侍女之間豎有一方形傘蓋,傘蓋頂部中央凸起,蓋面邊緣下垂,四角飾有紅色蝴蝶狀繩結。牛頭以上空白處繪一組五人儀仗馬隊,舉有四面三旒旗。馬匹相互交錯,儀衛作前后回首交談狀。牛前蹄下方空白處墨線勾繪有一株花卉。壁畫內容較為生動地刻畫了牛車出行時生動的畫面。北齊紅陶牛該陶牛是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婁睿墓出土。
陶牛體格雄健,牛頭高昂,脖頸堅挺,犄角沖天,佩戴有絡頭、瓔珞和杏葉等。四肢有力的叉開、支撐著強壯的軀體。神態威猛,生動寫實,匠師對牛的刻畫,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還顯然得益于對動物的細致觀察。春秋牛行陶范陶范為何物?
就是在青銅器鑄造前期,所使用的模型器具。這件陶范呈橢圓形,中間為一牛形紋飾。黃河大鐵牛,國產.1坐標:運城蒲津渡遺址博物館“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鐵牛是國寶”。要說到以牛為造型的文物,山西人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蒲津渡遺址內的黃河大鐵牛。這四尊黃河大鐵牛體積之大、造型之美、歷史之久,全國僅有,世界罕見,堪稱國寶。另外,在今年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中,黃河鐵牛華麗亮相,成為當今“網紅”。
蒲津渡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渡口,在唐開元時期,蒲州城就是全國六大雄城之一,作為連接秦晉的通衢要道,蒲津渡的黃河浮橋從竹索改為鐵索,鑄造八尊鐵牛置于兩岸作為地錨,并鑄造鐵人鐵山等配套設施。1988年3月至1989年8月,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以及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發掘出土了唐開元大鐵牛等鐵器群,并對社會開放。
2月4日,山西省考古博物館也以鐵牛為元素舉辦了系列圖片展,展示了黃河大鐵牛出土時的考古故事,以及近年來的發展現狀。在去蒲津渡遺址博物館參觀前,提前學習一下,是個不錯的選擇。“牛拉車”,一件文物記錄一個時代坐標:大同博物館牛拉鱉甲車走進大同博物館,率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廳內碩大的“牛拉車”雕塑,這是由中央美院呂品昌教授創作的,但實物卻出自該館的珍貴館藏——北魏宋紹祖墓出土的牛拉鱉甲車。2000年,北魏宋紹祖墓發現于雁北師院北魏墓群。
宋紹祖何人?他本是北涼貴族后裔,太武帝滅北涼后遷居平城,官至幽州刺史,封爵敦煌公,也算是北魏時期具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了。這件牛拉鱉甲車,牛半睜雙目,口微張,后腿彎曲作發力行走狀,四蹄分立于長方形底座之上,形象敦實健碩。牛拉車的車頂形似鱉甲,因此將其稱為“鱉甲車”,車室開前、后門和側窗,真實地反映了北魏牛車出行的場景。與此同時,這件文物也彰顯了北魏時期官僚和貴族的生活,展現了他們出行時的奢華生活。
牛犧尊還要推薦一件文物就是“牛犧尊”了。這件文物盡管是仿制品,原物現藏于上海博物館,還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但這件文物的“出生地”則在山西,1923年出土于渾源李峪村。該器物高33.7厘米、長58.7厘米,作牛形,腹中空,頸和背脊上有三個孔,中間一孔套有一個鍋形器,可分離。從結構分析,可能是一件溫酒器。此器形態奇特,四足矮短,彰顯穩重,牛頭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刻畫得惟妙惟肖,給人以莊重、肅穆、威嚴之感。
堪稱青銅精品之作。唐鐵臥牛,見證臨汾千年歷史坐標:臨汾博物館唐鐵臥牛這尊鐵牛長47厘米、寬24厘米、高29厘米,歷史上共出土三次,最早發現于后梁開平二年,晉州刺史徐懷玉率軍修補城墻時發現了這尊鐵牛,眾人皆認為祥物,遂刻石載之,同鐵牛共放于石匣,埋于舊處。
明洪武六年,平陽指揮使胡淵清理舊城基礎發現石匣,搞清其來歷后,視為奇物,命人撰文刻碑,一同埋于此處。1977年,鐵牛同石匣、石碑再次出土,并得以完好保存。鐵牛成為臨汾城千年滄桑的歷史見證。水牛頭骨化石出土自丁村遺址。雖然出土始末并未做過多介紹,但至少讓公眾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牛頭骨是什么樣子的。
唐陶牛出土自臨汾地區西趙墓地。一件件或雄壯威猛或憨態可掬的牛兒們,不僅僅是文物珍品,也可以是我們追憶往昔歲月、鄉土鄉愁的那份美好,并在納福迎祥的佳節喜慶中汲取勤奮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