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韻計劃”旨在通過數字科技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及傳播方式相銜接,助力傳統文化“活起來、走出去”。“新民韻”上線以來,收到了500余首民族音樂人的參賽作品,通過專業評審團最終評選出《大山人-樂隊現場》《時光多美好》《吉祥頌》《戰馬》《長明燈》《被寵壞的孩子》《晨曦》《狂徒》《妹妹是水哥是山》《梵凈山下》十首來自彝族、回族、苗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具有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的高水平作品,制作民族原生態數字音樂專輯《新民韻——尋韻·山水澗》。
“尋韻山水澗·流動”藝術展則將流動的民韻之美凝固在玻璃藝術品中,為觀眾帶來一次跨界的聽覺與視覺藝術雙重體驗。3月24日,在專輯品鑒會暨同名藝術展預覽當日,六件玻璃藝術品首次曝光。伴隨著風格迥異的原創民族音樂,觀眾可欣賞到的是基于民族音樂作品形成的玻璃藝術品,以及這些音樂人背后的音樂故事。“新民韻”入圍音樂人“熱地”樂隊也獻上了不插電現場演出。
此外,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奉上了新民韻限定《韻》熱玻璃藝術表演,將玻璃藝術品“韻”動之美深深注入其中。預覽日當日,更有來自音樂和藝術界的行業先鋒們齊聚上海玻璃博物館,嘉賓們對此次跨界藝術展進行解釋和評析,并圍繞民族音樂的創作、創新、傳承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針對“如何讓民族音樂‘流動’起來”這一問題,從不同維度給出建議,同時也探討了技術、教育等因素如何對傳統文化傳承產生影響等話題。展覽藝術指導兼作品創作、上海玻璃博物館工作室藝術總監王沁指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而玻璃雕塑是空間的藝術。
“這次最難的是捕捉每個樂隊的音樂意象做在玻璃內部空間里,在此過程中需要結合很多種關系,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嘗試。這里面含有很多平衡的關系,但是相對來說不是一個同質化的,更多的是一種意象、一種感覺。所以我希望通過玻璃的創作能夠感覺到音樂性,能夠有一種神秘和特殊的感覺。”王沁說。觀眾欣賞展出的藝術品新民韻計劃評委、“中歌榜”資深制作人、著名音樂鄭洋認為,民族音樂若想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在表達方式上不斷更新,與時俱進,“雖然我們做的民族音樂的內核是民族的,但一定要學會用世界通行的表達方式和別人做溝通,也是說我們的表達方式也要與時俱進,而不能成為幾百年、幾千年來就是固守在那、沉默在那的原生態的樣貌。
在當今世界,所有聽者和愛樂人面前是有距離和鴻溝的,一定要用現在通行的音樂表達和交流方式,才能讓素質高的民族的古老東西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新的活力,才能夠真正地讓它主動地、鮮活地走到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