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老虎——《中國“虎”》虎,這個百獸之王,中國人喜歡稱之為老虎。這是漢文化的特征,感覺厲害威嚴,所以加了詞頭“老”以示尊崇。老虎在中國遠古先于龍為人崇拜,它是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依托,也是生命的象征,是昂揚的精神?!吨袊盎ⅰ薄愤@本書的作者有三位,他們是楊陽、林芳和周佳。
這本書主要對中國“虎”文化做了大體的梳理,解讀“虎”文化在中國整體文化中的位置與意義。我將拆分為三個主題與大家分享。①“虎”文化的形成圖騰時代,古中國流行“巫覡”觀念。所謂巫覡,是指人們相信自然界“萬物有靈”,并認為通過某些特定的動物能與天地神靈進行溝通,是一種預測吉兇的原始宗教形式。
最早的“虎”文化,反映的是圖騰崇拜與巫覡觀念?;?,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或保護神被崇拜、被神化,成為人類早期巫術活動的助手。1、夏、商、周時期在夏、商、周時期,“虎”文化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總體而言,其軌跡是從“神化”到“為統治者所用”。夏、商時期,人們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并經常舉行祭祀儀式來祭拜鬼神,巫觀觀念一直流傳至商后期。湖南安化出土的商代虎噬人青銅卣,被認為是這一觀念的表現。
卣是當時統治階級祭祀或宴飲所用的酒具。這件酒具是“人虎相依”的通靈主題?!盎⑹扇恕钡乃囆g母題,在中國從南到北一直流行至西周末期,廣泛地出現在禮器、車器、樂器上。商、周時期國家開始形成,商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并逐漸開始以帶有虎形的青銅器、旗幟和鉞三種器物作為王權的象征。從周王開始,統治管理更為復雜,宗教、軍事和宗法均成為周王統治的手段。此時,虎紋在宗教禮器中出現的頻率減少,在兵器和日用品上的運用卻在增加,甚至出現在建筑物上。
這一時期,虎的宗教靈媒身份在悄然改變,虎,更多地成為貴族身份和軍事的象征物。2、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虎的貴族符號性質,不再是周王一人獨享。各路諸侯“僭越”天子,制造了大量的高級青銅器。表明了上層階級對虎的重視與喜愛。達官貴人對虎的特殊喜好,大約就是因為虎的王者氣質吧?!盎⒎弊钤绯霈F于春秋、戰國時期,采用銅制的虎形,被用作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⒎趁娲蠖嗫逃秀懳?,虎符分為兩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有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的規矩,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遣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實,才能生效。
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據考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錯金“杜”字銅虎符,器型作猛虎疾奔狀,象征軍威和進軍神速。春秋、戰國時期,虎紋裝飾廣泛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春秋時期,玉虎發展出了更多的形制,既可分為直身玉虎和曲身玉虎,又可以分為圓雕玉虎和片雕玉虎。此外,建筑上也開始裝飾虎紋,有虎紋瓦當、虎紋水管等建筑配件出現。建材上的虎紋裝飾大多出現在宮苑之中,一方面是王權和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可能也代表了虎紋的辟邪功能。
虎紋的辟邪功能,更突出地表現在墓葬藝術中。春秋、戰國時期,墓室比前朝講究,并形成了一定的形制。在棺木、墓室壁畫和墓門上,都出現了裝飾繪畫,其中就有大量虎紋樣的運用。自此,虎以保護死者為主職,開始了其在中華大地上的辟邪神職。春秋、戰國時期,“虎”文化的內涵相較夏、商、周時期,側重點有些變化。比如老虎通靈的功能淡化了,而作為王權地位的象征功能則大為強化。春秋、戰國時期,虎,作為貴族象征運用得最為集中。
通過貴族們的推廣,虎紋作為裝飾的觀念日漸普及。這一時期,虎紋原始的宗教成分已經一掃而空,虎的辟邪職能彰顯。3、秦、漢時期秦、漢時期,國家統一,虎紋的王權象征功能逐漸弱化,并最終被“龍”所代替?!盎ⅰ弊罱K以其威猛的特性,成為封建王國軍事的主要象征物。秦、漢時期,虎形,作為王權象征的內涵已不是主流。此外,虎紋也開始出現在服裝和織物上,比如裝飾虎紋的箙,還有用于包裹尸體的虎紋織片。秦、漢時期,軍事上出現了功能更為明確,功能更具規范的虎符。
秦朝的虎符銘文,銘于符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漢代虎符則不同,銘文刻于虎脊之上,騎于中縫,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讀。這一時期,虎,不僅繼續承擔著辟邪功能,還開始和天象、星宿、鬼神及其他瑞獸組合在一起,形成早期的中國宗教。在宗教中,虎的辟邪功能開始了長足發展。
在此后的很長時期內,虎或作為神祇的護駕,或作為神祇本身存在于人類想象的“神仙世界”中,護佑人類。4、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承襲秦、漢的神仙思想,“虎”仍舊作為死者的保護者出現在墓室磚畫中。青龍白虎墓室壁畫頻繁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并形成固定的模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虎飾生活用具,不再用于地位的象征。這種象征地位的文化內涵消失,虎紋走入了民間。“虎子”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泛流行的一種飾虎生活用具。各地出土了大量這一時期的陶瓷虎子,其造型多樣?;⒆幼鳛槟行缘哪缇撸瑥臐h開始一直流行至現代。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逐漸普及,虎紋在佛教藝術中也常出現。在佛教藝術中,虎作為自然中的虎,成為佛祖修行的幫助對象,“舍身飼虎”就是證明。隨著佛教的普及、流行,獅子進一步占據了虎在古代工藝品中的地位。于是,虎,一方面在宗教上讓位于獅,另一方面在王權上讓位于龍。
虎,這一獸中之王,逐漸流于民間,并在民間迅速發展。而這也就使得“虎”文化具有了中國特定的民俗文化內涵。5、隋、唐時期隋、唐時期,虎紋依舊是辟邪功能,裝飾功能也有流行。主要表現為墓葬“虎”文化藝術和虎紋生活用具的流行。在辟邪功能上,虎紋表現為墓葬藝術中的白虎壁畫,或墓門前的陵墓雕塑——石虎。
墓室藝術仍舊是隋、唐“虎”文化表現的最重要載體。但是相比前朝出現了更多的山水和人物題材,整體風格更加華麗。6、宋、遼、金、元時期隋、唐以后,中國經歷了歷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在宋、遼、金、元交錯更迭的過程中,中國“虎”文化也相應呈現出了紛亂的面貌。這段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飾虎生活用具是虎枕。虎枕最早見于漢代,盛于唐、宋時期。在唐、宋時期,人們將枕頭做成虎形,作為睡眠用具,民間百姓均可使用。除了等級的淡化,虎,仿佛成為在黑夜中保護睡眠者的神獸。
虎紋原有的特殊權威性,在這段時期幾乎消失殆盡。宋、遼、金、元時期,建筑材料中新出現了飾虎的花磚和磚雕。此時的虎紋建材,相較戰國、漢代的瓦當,更為寫實,雕刻水平更加精湛。虎枕、以及虎紋建材的流行可以表明,宋、遼、金、元時期虎已經普遍地走入了民間,其辟邪功能已遠遠超過了它在軍事、政治以及宗教上的象征功能。7、明、清時期明、清時期,“虎”文化的象征內容仍然傳承,主要體現在宮廷武官的朝服紋飾上。
明代武官三品虎紋,清代武官四品虎紋。這一時期,“虎”文化出現了具有民俗內涵的重要主題——辟邪納福。百姓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能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將其視之為吉祥的神獸。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艾虎五毒”。艾虎五毒題材主要出現在端午節。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正值夏初,此時天氣回暖,疾病和毒蟲蛇蟻開始活動,民間因此流行用具有濃烈芳香氣味的艾草和虎形掛于門外,消除毒氣,辟邪驅晦。
明、清之際,市井文化發達,在民間,百姓年節之日貼虎神于門,小康之家懸掛虎中堂繪畫,宅門村口處立鎮宅虎之俗盛行,“虎”文化在民間的流行普及已成為民眾之精神所需。至此可以看出,“虎”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基本遵循了從宗教活動到日常生活,從王室貴族到平民百姓的發展軌跡。這一發展,一方面與中華文明的開化,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有關,另一方面,又與統治者注重文教,不尚武治有關。
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從上層社會到流入民間,“虎”在中國廣大平民百姓中活躍并生存,成為中國百姓的保護神。好了,第一個主題分享完了,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