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2021無問西東邀請展”在中華藝術宮拉開序幕。作為一次跨年度的藝術大展,這次展覽集結了來自世界各地70位藝術家的200余組作品,其中有多件藝術家的作品是首次來上海展出,讓人嘆為觀止。展覽由上海大學作為支持單位,上海美術學院、中華藝術宮、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
展覽總策劃、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與展覽策展人、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馬琳為專業觀眾做開場介紹本期新聞晨報·周到《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邀請本次展覽策展人、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馬琳為我們對其中部分作品進行推薦介紹,以便于讀者更好理解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所在。
Q新聞晨報·周到:這次展覽名稱叫“無問西東”,怎么理解這四個字蘊含的文化精神?A馬琳:展覽以“無問西東”為主題,意為藝術的交流互鑒是平等、多元、多向的,在海納百川的胸懷和開放包容的態度下不分東方與西方。展覽集結了來自世界各地70位藝術家的200余組作品,通過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藝術交流互鑒,來書寫文化身份,彰顯文化姿態,建構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國際藝術新圖景。
Q新聞晨報·周到:我在展覽入口看到了一組巨型雕塑,非常震撼,這組雕塑作品有什么寓意嗎?A馬琳:這是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的雕塑作品。《大覺者》作品表現了七位智者:老子、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穌、馬克思和代表著其他眾多大覺者的石碑。這些人彌綸天地之道,覺悟宇宙真理,代表人類智慧的最高峰。
他們的理論體系經過千百年實踐,對世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為人類文明的前進指引著方向。Q新聞晨報·周到:這次展覽召集到了70多位藝術家參展,這是如何做到的?是否說明上海對于全球藝術家的吸引力?A馬琳:此次參展的藝術家中既有馮遠、曾成鋼、羅中立、許江、龐茂琨、蘇新平、邱志杰等國內各大美院的院長,也有來自東京藝術大學、舊金山藝術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南澳大學和羅馬藝術大學的藝術家。上海藝術家的陣容也很強大,如陳家泠、韓天衡、王劼音、張培礎、邱瑞敏、盧輔圣、施大畏、周長江、俞曉夫、唐勇力、周國斌、李向陽、尹呈忠、章德明、翁紀軍、姜建忠、王建國、鄭辛遙等出生于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的知名藝術家,一批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有呈現。
這些藝術家在各自創作領域都有鮮明的風格特征。他們有的是上海美術學院的特聘教授,有的與美院保持合作關系,有的在美院任教。一場展覽能積聚這么多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一方面體現了展覽的主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上海對于全球藝術家的吸引力。Q新聞晨報·周到:馮遠先生的中國畫作品《中華人文圈》高達3米9,這應該也是代表了當今中國畫作品的新高度吧?
A馬琳:馮遠作品多以歷史題材和現實生活為主,這幅大型史詩型作品《中華人文圖》將多位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融合到同一幅畫面,作品兼備抒情性和歷史厚重感,有一種紀念碑的感覺。畫面左上方的題跋來自梁啟超《愛國歌》,亦表達了其對中華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和文化自信。Q新聞晨報·周到:陳家泠先生擅長中國畫,他的這件參展作品《赤水河畔丙安鎮》有什么特點?
A馬琳:大家知道陳家泠在傳統海派的基礎上大膽革新,把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線條和西洋畫色彩結合在一起,無論是筆下的荷花還是紅葉小鳥,都顯得具有形式感而充滿現代性,自成風格。這次展出的作品是《赤水河畔丙安鎮》,雖然描繪的是“圣地山水”,但呈現給我們的卻是“可望、可居、可游”的詩意山水,把博大恢弘的家國情懷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也是藝術家不斷創新的一種呈現。
Q新聞晨報·周到:我看到了鄭辛遙先生的一組漫畫作品,這應該是這次展覽當中唯一的一組吧,作為策展人,怎么會想到征集漫畫作品的?A馬琳:鄭辛遙的漫畫作品主題鮮明,畫面有創意,趣味和繪畫藝術相統一。展出的8件作品中有2件作品是國際漫畫比賽獲獎作品,《智慧快餐》系列漫畫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美術作品獎。
作品用荒誕、夸張、幽默的漫畫藝術創作手法來表現世事人情,如讓人過目不忘。如其中的一件作品畫面中一個大大的英文,這是“是”的意思。在畫面下方配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人一生中所犯的錯誤都是在本想說‘不’的時候說了‘是’”。畫面中的人在說“是”的時候仿佛掉入了無底深淵。
所以看鄭辛遙的作品不但是充滿了人生智慧,而且可以有深層的反思。Q新聞晨報·周到:我們看到的這些漆畫作品當中,不少也是出自于名家的手筆,這些漆畫作品有什么特點?A馬琳:漆藝作品是本次展覽中的一大亮點,在展覽中與雕塑、影像作品并置于同一空間,非常協調。這次邀請的漆藝藝術家如尹呈中、翁紀軍、程向軍、金暉都是目前在漆藝領域非常有創新性的藝術家。
他們不滿足于漆藝的傳統表達方式,而是進行了當代性的轉換,把對書法、寫意、抽象表現主義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Q新聞晨報·周到:我那天看到工作人員在不斷調整撲克牌的位置,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撲克牌作品,覺得很簡單,能否為我們解釋一下這件作品?A馬琳:這是藝術家羅小平的裝置作品《會議》,以一張張撲克牌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呈現,只是牌中的形象是作者取自《時代周刊》雜志中的封面人物,大多是大眾熟悉的公眾人物圖片,作者通過裁剪,處理成黑白的帶有繪畫和剪紙效果的圖片,再在他們形象上繪畫一些與人物身份相關的圖案符號,最后做成陶瓷貼花紙燒制在瓷板上。
這些公眾人物,從某個角度上講,他們的形象已成為公眾熟知的符號和元素,這些符號從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一段段歷史或是人們腦海中記憶的故事和事件。撲克牌本是一種游戲工具,作者制作的公眾人物的撲克牌因瓷板的自然屬性,更顯得易碎。《會議》最大限度保持了陶瓷的純粹性。
桌子和凳子組合起來就成了開會的場所,這是功能所賦予它的特定意義,但是桌子和凳子用撲克牌符號元素構成,是對原有意義的顛覆。Q新聞晨報·周到:這次書法作品有一個展區,我個人覺得里面有一些作品也很有意思,可以介紹一下這些作品嗎?A馬琳:書法展區邀請了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六位代表書法篆刻家韓天衡、王冬齡、邱振中、白砥、徐慶華、唐楷之的二十多件作品。
王冬齡堅持深入傳統、敢于創新,其亂書和銀鹽書法是近年當代藝術實驗的成果。韓天衡篆刻印屏和行書論印詩風格顯著,是海派書畫印結合的大家。邱振中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書法“待考文字系列”和近年新詩狀態,反映書法風格變化的跨度與思考。白砥唐詩書法,探索書體碑帖融合風格的當代藝韻,表現書寫形質的獨特魅力。徐慶華漢簡書法體現傳承功力,草書和線場表現書法藝術作為東西文化融通的一種路徑。
唐楷之草書作品以橫幅和立軸縱橫取勢,強化筆墨線形的變化對比,表現章法韻律美。六位作者風格不同而相得益彰,都注重傳統的當代演繹,從中可見新海派書法深入文脈與創新前瞻的兩個指向。Q新聞晨報·周到:那天在導覽時,介紹到《道口》時,大家都不約而同一道坐了下來,感覺很有意思。A馬琳:這是藝術家李秀勤的一件裝置作品《道口》,用鐵軌、玻璃等材料創作而成。李秀勤的作品中有一種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道口》以桌椅的形式來表現。通常在展覽中作品是不可觸摸的,但是李秀勤的作品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觀眾不但可以觸摸她的作品,還可以互動。
她希望觀眾可以坐在《道口》旁,發呆、聊天、暢想自己的人生道路是直行還是拐彎,還是躺平?可以引發很多觀者的思考,這也是作品意義傳達的一個組成部分。馬琳通過互動向上海美術學院老師講解裝置作品《道口》更加開放多元的國際藝術氛圍Q新聞晨報·周到:這次參展作品當中,是不是也囊括了國外不少美術院校的名家?A馬琳:是的,這次展覽我們也邀請了7位來自國外院校的藝術家,他們分別是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的、舊金山藝術學院的任敏和、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的,南澳大學的和羅馬藝術大學的宋鋼。
陳家泠、韓天衡、王劼音、張培礎、邱瑞敏、王冬齡、邱振中、羅中立、大衛·弗雷澤、盧輔圣、施大畏、周長江、俞曉夫、唐勇力、周國斌、馮遠、李向陽、尹呈忠、胡明哲、李秀勤、保科豐巳、劉健、許江、章德明、翁紀軍、英格里德·勒登特、焦小健、傅中望、杰米·摩根、任敏、何家英、姜建忠、蒂姆·格魯斯、王建國、鄭辛遙、浦捷、張敏杰、劉赦、賀丹、曾成鋼、羅小平、蘇新平、蔡楓、楊劍平、程向軍、管懷賓、宋鋼、劉建華、肖素紅、馬鋒輝、龐茂琨、徐慶華、李磊、白砥、翟慶喜、蔣鐵驪、林崗、苗彤、夏陽、林海鐘、邱志杰、白瓔、丘挺、毛冬華、高世強、唐楷之、丁設、金江波、金暉、桑茂林友情提示:請按照中華藝術宮要求提前進行參觀預約,并遵守場館參觀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