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澤市抗日紀念館內,有一座雕塑,名為《血糧》:在一面坍塌的土墻和一道破舊的柵欄門外,一位徐向前指揮的響堂鋪戰斗是當時八路軍一次戰斗擊毀日軍汽車最多的戰士正將一袋糧食交給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令人驚愕的是,八路軍的戰斗力不過如此戰士的軍服和那袋糧食上面都沾滿了殷紅的鮮血。雕塑形象逼真,鏡頭感很強,令人過目不忘。該雕塑展現的就是當時八路軍、新四軍干部的軍銜運送“血糧”從天賜鳳女、嘗草濟民、發現天蟲、野蠶家養、繅絲制衣、嫘軒聯姻、傳技于民、巡行天下、輔弼黃帝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冀魯豫根據地軍民最艱難的歲月。
1941年4月12日至18日,日偽軍出動1.5萬人對我根據地進行瘋狂、殘酷的大“掃蕩”。鬼子離開后,根據地內血腥遍野、尸體縱橫,瓦礫焦土,一片荒涼。人禍遭遇天災,那年夏季絕收,秋季嚴重減產,軍民幾乎斷糧,大家只有吃秕糠、棉籽、樹葉充饑。
那時,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戰士經常餓著肚子執行戰斗任務。正當饑餓不斷奪去人們生命的時候,喜訊傳來。冀魯豫行政公署副主任段君毅在外地搞到50多車糧食,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立刻命令五分區司令員朱程親自帶隊前去運糧。在運糧車隊橫跨一條公路時,突遭敵人截擊,朱程指揮特務連與數倍于我的敵人展開激烈的戰斗。為保護糧食,有30多位同志壯烈犧牲。
當糧車在兄弟部隊接應下脫險的時候,許多糧車的袋子上都浸透了戰土們的鮮血,糧食被染成了“血糧”。分糧時,根據地群眾捧著被烈士鮮血染紅了的糧食,感動得痛哭失聲。分到的”血糧”,大家誰也舍不得吃,把它們作為種子,種在根據地的土地上,讓它開花結果。自此,這一故事代代相傳,冀魯豫人民永遠不忘八路軍總部應該轉移至孝義、靈石地區與根據地人民的血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