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絳福勝寺正殿內(nèi)有宋、元、明時期彩塑20余尊,塑工精湛。圖為該寺渡海觀音懸塑。武俊杰攝中新網(wǎng)運城9月26日電如果想看寺觀彩塑,來山西吧。唐代以降,跨度長達13個世紀的山西歷代彩塑遺存,數(shù)量之多、技藝之精冠譽全國。山西古建筑資源豐富,依附其中的歷代彩塑題材涉獵廣泛,據(jù)公開資料顯示,現(xiàn)存彩塑超過萬尊,有“中國古代彩塑壁畫藝術寶庫”之譽。26日,記者探訪晉南千年古剎福勝寺,該寺正殿內(nèi)有宋、元、明時期彩塑20余尊,塑工精湛。其中,渡海觀音懸塑尤精。
山西新絳彩塑構(gòu)成了完備而有序的彩塑藝術體系,圖為山西省新絳縣福勝寺正殿主尊塑像。福勝寺文管所供圖福勝寺位于山西省新絳縣光村北,坐北向南,山門牌坊形單檐懸山式,步入山門,自前至后有山門、天王殿、彌陀殿、后大殿,兩側(cè)襯以廂房配殿。穿過天王殿,沿中軸線走過清代乾隆年間修建的牌坊,拾級而上,即到主建筑彌陀殿。“彌陀殿從建筑形制觀察,為元代遺構(gòu)。殿內(nèi)正中心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分立兩旁,彌陀塑像背面為渡海觀音、善財童子、明王及供養(yǎng)人等一組懸塑,殿東西兩側(cè)佛臺圍坐十六羅漢及四大天王。
”福勝寺文管所所長解玉霞介紹。后殿三佛洞內(nèi)供奉佛像三世佛3尊及6位脅侍菩薩,目前處于封護狀態(tài),無以目睹。解玉霞說說,福勝寺一說為唐貞觀年間敕建,據(jù)寺內(nèi)現(xiàn)存石碑《金大定重修福勝院添修年譜記》中“乃大齊天統(tǒng)始成”之句,寺廟歷史可推至北齊天統(tǒng)年間。主尊塑像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向上屈指,作說法印,神態(tài)自若;大勢至菩薩肩搭石綠色披帔,著紅色貼體垂曳長裙,衣裙圖案紋飾精細逼真;
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高鼻柔唇,胸配瓔珞,長裙及踵,衣褶分明;渡海觀音懸塑頂戴華冠,手貫環(huán)釧,面容秀麗寫實。“從主尊塑像總體風格和藝術處理手法上,推斷應是宋時期;渡海觀音懸塑左上角部位題記‘至治二年六月十三日工畢’,記述制作年代為元代1322年;
十六羅漢和四大天王均為明代的彩塑。”解玉霞介紹,福勝寺彩塑具有宋、元、明各個時期佛教彩塑的典型特點。圖為山西新絳福勝寺山門。福勝寺文管所供圖山西寺觀彩塑分布上,大同、朔州多保存有遼、金時期塑像,忻州保存有唐、宋、明、清時期塑像,太原、晉中、陽泉一帶保留塑像則多為宋、明時期,臨汾、運城保留塑像多為元、明時期;
長治、晉城則唐、宋、元、明、清時期塑像都有保留。解玉霞表示,“福勝寺彩塑工藝精湛,其中渡海觀音懸背景采用高浮雕手法,塑造出裝飾性很強、透視效果突出的遠小近大的海浪紋圖案,塑造手法在古代雕塑藝術中較少見,在河東一帶當屬孤例。”山西彩塑自唐至清發(fā)展從未間斷,構(gòu)成了完備而有序的彩塑藝術體系,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唐之貴族氣,宋之俊雅氣,遼、金、元之武士氣,明、清時期之世俗氣,體現(xiàn)了各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亦是一個時代藝術特點的縮影。“彩塑在修造規(guī)制、佛教人物印相、服飾等方面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解玉霞說,以福勝寺渡海觀音懸為例,不僅是研究元代雕塑藝術和中國古代造型藝術處理構(gòu)圖手法的重要標本,對研究晉南地區(qū)元代佛教傳播及本土化歷史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