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文明至使。在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下,出于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而產生的雕塑,在人類社會中逐漸得以發展并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一日三餐般不可不食。原始雕塑是作為祭祀、崇拜的體現方式和表達形式,她一開始由原始社會的簡單線條和有色涂料記錄著生活的點,承載著精神上的寄托。圖|記錄日常和祭祀的古代圖騰新石器時代,在制陶和裝飾技藝的推動下,雕塑有了新的形態發展,出現了立體的印紋、劃紋、刻紋和堆紋等,乃至有相對獨立性的陶質浮雕。
作為具有實體性質和敘事性質的雕塑,在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后,他也度過了幼年時期,逐漸走向繁榮,常見于諸多文明國家在宗室廟宇、陵墓、紀念碑、配飾、等諸多場合中。圖|皇室廟宇龍紋浮雕在繼承、借鑒和不斷的變革中,發展至今的現代雕塑逐漸多元化,風格和形式也有了持續性的突破。從浮雕技藝手法來分,便有薄肉雕、高浮雕、淺浮雕、中浮雕、凹雕、錦地浮雕之分。其中,浮雕在古今玉器雕刻中廣泛使用,強調“平面效果”,因此可能充分展示一些圓雕中無法表現的題材。浮雕這種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表現形式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其圖案紋飾多樣,如饕餮紋、夔紋、蒲紋、谷紋、卷云紋等,及山水樓閣、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仙子菩薩、飛龍喜鳳等。
薄肉雕:薄肉雕一般是將形象輪廓之外的空白處去掉等深的一層,使形象略為凸起。形象因自身結構的原因而略呈高低起伏。細部形象刻畫用線刻。因其最高點與地子之間的距離很小,所以人們才稱之為薄肉雕,以表示其厚度很小。硬幣上的圖案紋樣就是典型的薄肉雕。淺浮雕:淺浮雕是利用減地方式,挖掉線紋或圖像外廓的地子,主體凸出地子極淺。一般雕琢深度在2毫米以下,雕琢的形體凸起明顯,細部形象仍為線刻表現。
良渚文化玉琮獸面眼、口、鼻即用淺浮雕。淺浮雕的用處最廣泛。高浮雕:高浮雕也稱深浮雕或沉雕,指挖削底面,雕物浮出邊框極高,形成立體圖形,其鏤刻處直且深,并加陰線紋塑形。始于戰國時期,明清時最為流行。中浮雕:中浮雕的“地底”比淺浮雕要深些,層次變化也多些,一般地子深度為2毫米~5毫米,也可根據膛壁的厚度來決定其深度。凹雕:凹雕又叫做陷地浮雕,與減地方式相反,是將要雕刻的紋樣輪廓線以內的部分,雕刻成凹下的形狀,紋樣低于地子。
錦地浮雕:錦地浮雕就是在浮雕的地子上勾出花紋。采用這種雕琢方法可使玉器顯得富麗華貴。但如果處理不好,會使整個浮雕雜亂繁瑣,主次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