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街古味在哪里?古文化街是天津的名片,網紅打卡地。從什么時候開始來得古文化街,記不清楚了。大多時間里都和愛人一起乘公交,到達大胡同附近。她熱衷于轉大胡同商貿區,而我呢,在確定會合的地點后,再與其分道揚鑣。我逛古文化街的,就近從宮北大街的北門,或者靠近路邊的古玩市場入口進入。后來在海河繁華區域內游覽次數多了,有時也從金湯橋海河東岸這邊過來,或從西面鼓樓那面轉過來,這樣就近從南門進入了。
大多時沿主街走走,街旁店鋪屋檐上懸掛著紅燈籠,旗式的招牌,還有各種店鋪打出的幌子,博人眼球。有時走進“紙墨筆硯”書畫店,看一看有沒有合適的毛筆和紙張等用品,在泥人張的店鋪,賞觀各種形神兼備的栩栩如生的泥人作品。在掛有雞毛撣子的店門口,伸著脖子,往里面看一看!看看萬元以上的雞毛撣子是什么樣的。
“我是天津人那,最愛聽相聲,出門遇見丁文元…,”在濃厚的天津味相聲段子唱聲中,你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相聲文化氣息。你會循聲而去,上得樓來,一探究竟!相聲海報中,有不少知名的相聲藝人名列其中。如果有時間,可以邊喝茶,邊聽相聲,怡然自得,其樂融融。你還可以信馬由韁逛逛古玩市場,湊湊熱鬧,雖不懂的,但也可以只看不買的,過過眼癮罷了。
至于古文化街古味在哪里?朦朦朧朧中,似懂非懂中,一次次的好像與其擦肩而過。最近一次逛古文化街觸發了我對古文化街的思考。拍錄小視頻,無意之中走到了清虛閣附近。這才知除了天后宮,古老的清虛閣就矗立在海河岸邊,還有與其一路之隔的通慶里。也就是說,古文化街真正有古味的,就是這三個地方。地處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宮,是古文化街的靈魂。因為有了天后宮,才有了宮南和宮北大街。
我曾經到里面游覽過一次。天后宮就是媽祖廟,媽祖傳說是福建人林默的女子,被航海者視為海上航行的保護神。早在宋代就已在人們心目中奠定了神圣的地位,屢次被官方褒封進爵。到了元代海上漕運日益興盛,為了給航海人心靈以慰藉和心理支持。在元十八年,又將林默晉封為“護國明著天妃”。憑借漁鹽之利,借漕船之便,三岔河口日漸興盛,媽祖文化也就隨之而來。
敕建于元泰定三年的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大殿等組成。清康熙二十三年敕封“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隨改稱天后宮。天后宮存續近700年,從元朝的創建,歷經明、清、民國時期的多次的大修、重建、重修、改建。新中國成立后多次進行保護性修繕。1985年,天津市政府決定修復古文化街的同時,修復天后宮。天后宮也成為北方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建筑群。與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臺灣北港媽祖廟并列為我國三大天后宮。
2005年天后宮被確定公布為天津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筑,又于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是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嗎,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處于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宮,促進了宮北宮南大街的繁榮。也有了開放包容的底蘊,各種宗教在這里得以生存和發展。玉皇閣始建于明初,明宣德二年重建。現存主體建筑是清虛閣,梁架結構具有明代風格。被稱為天津市區現存最早的木結構閣樓、天津市區僅存的木結構高層古代樓閣。
玉皇閣在2004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閣內恢復了原有的玉皇大帝的銅像,周邊地域進行了整修和綠化。現在玉皇閣,不知從何時起,已經不再開放。雄武大氣的玉皇閣兩旁的許愿樹紅色的飄帶隨風起舞!留下過往的回憶,和諸多登樓觀景的詩篇。在玉皇閣后身一路之隔的通慶里,曾是一個票號。現在它的東側胡同入口處,大門的左側三只金元寶雕塑,其左右一對看似大耳朵一樣。與胡同的另一端,也就是古文化街的宮北大街一側,門口處是馬三立半身塑像,其略顯突出的大耳朵,遙相呼應!
通慶里比直的胡同里,有的門是關著的,就在靠近東側門口附近,兩側一串大紅燈籠高高掛。有一個茶園對外開放,里面布置的古色古香,還有售賣玉器文玩用品的柜臺。一側還有個階梯,可上到二樓,樓上面是有一處聽相聲的小會場。通慶里建筑有南方徽式民居的特點,還摻雜著西洋建筑符號,可謂南北交融,中西合璧。
通慶里,取義“通達吉慶”,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由六個相對獨立的院樓組成,進而形成長60.5米,寬3.2米的里巷。成巷于民國初年。2003年至2004年整體性修復,既健全了使用功能,也提升了景觀效果。是目前天津市規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你行走在素有“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之譽的古文化街上,你會身不由己地被“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所感染。尤其是它的古味。
散發在六百余米的街道上,大有穿越時空的體驗,每一次游覽都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