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公園鳥瞰門口牌坊,上書“海珠公園”幾個大字海珠公園里的音樂亭與玻璃屋“李忠簡公讀書處”圓亭與音樂亭海珠公園東端的程璧光雕像與李忠簡公祠海珠公園海珠公園平面示意圖123456781、程璧光銅像2、銅壺滴漏亭3、李忠簡公讀書處4、玻璃屋5、音樂亭6、門口牌坊7、噴水池8、廁所孫海剛民國時期,廣州曾有過一座海珠公園。這座公園建在珠江中一塊巨大的礁石——海珠石之上。海珠公園亦稱廣州第三公園,里面亭臺樓閣,古木參天,成為當時市民的休閑好去處,影響力就如同現在的“海心沙”1唐宋時期便得到開發海珠石原為珠江航道中的一塊巨型礁石,長百余米、闊50余米,與陸地的長堤大馬路隔江相望,亦被稱為海珠島,位置就在現在海珠橋的西面。
早在唐代,海珠島便得到了開發,并建有佛寺“慈度寺”一座。到了南宋,據傳廣東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李昴英,少年時曾在慈度寺旁編茅為屋,在里面專心讀書。端平二年,廣東發生兵變,叛軍圍攻廣州城,李昴英與廣東經略安撫使崔與之出城勸退叛軍,令廣州百姓免遭劫難。后來,李昴英成為朝中重臣,并以敢諫著稱。他逝世后,朝廷贈謚號“忠簡”。廣州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慈度寺旁修建了李忠簡祠與探花臺。明代之后,海珠島上遍種樹木,成為游覽勝地,每逢端午和盛夏,不少游人便上島觀看龍舟比賽或到珠江戲水。
到了清代,因為海珠島可西控白鵝潭上船艦進出,為加強廣州城防,島上建起海珠炮臺并修筑城墻,為廣州城南珠江上的第一座炮臺。1655年,荷蘭人來華時曾占領過該炮臺,故西方人也稱它為荷蘭炮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軍民據島抗擊英軍。
海珠島被占后,英軍將上面的炮臺與城墻拆除,只剩孤零零的古寺與祠堂。光緒十四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下令對海珠島進行修復。190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立水警,島上的古寺和祠堂成為“水巡總局”的辦事處。1912年,警察第十二區署亦在海珠島辦公。1917年,隨孫中山南下廣州“護法”的北洋政府海軍艦隊,在海珠島設海軍辦事處。之后,程潛的建國攻鄂軍將司令部設在島上。2成為廣州一個風景別致的公園到了民國初期,受西方“公園城市”理論的影響,孫中山先生及廣州市第一任市長孫科對建設“公園城市”推崇有加。
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就倡導建設“現代居住城市”,并堅信廣州可建成擁有眾多公園的“花園都市”。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成立之后,主政者對廣州城開始了現代城市規劃,對作為“都市之肺腑”的公園的重要性已有明確認識,并了解到當時英國僅倫敦一市,就有18個大公園以及39個運動場。
而當時的廣州,最早的公園為始建于清宣統二年的黃埔公園,位于黃埔長洲島上,后改稱中正公園。1921年,孫科任廣州市市政廳第一任市長,在他主持的城建規劃中,就包括有覆蓋全城的公園體系。他的城建規劃中,明確要建設的公園有三處:廣州第一公園、廣州第二公園以及廣州第三公園——將海珠島辟為海珠公園。
然而,由于海珠島一直為軍警占據,興建公園計劃得不到落實。1925年8月,廣州市政委員長伍朝樞催促工務局加速開展公園建設。當年10月,經多方交涉,占據該島的建國攻鄂軍總司令部以其教導團的部隊全部遷出海珠島。廣州市政當局接收海珠島后,便著手修建公園。
首先,拆除掉軍隊占據時建造的建筑,僅留李忠簡祠堂、探花臺及古樹木,并將海珠碼頭劃歸公園統一管轄。當時海珠公園的規劃和平面設計,由廣州工務局技士黃森光負責。首先,黃森光用石在海珠島四周筑堤,俯察海珠島就像一艘船正航行在江中,西頭的堤岸被筑成尖魚嘴狀,仿如船頭,可對珠江水起到分流和減輕沖擊的作用。
海珠公園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參照了西方庭園設計風格,呈東西軸線對稱形狀。沿著公園的中軸線,自東向西分布的景點及建筑依次有:程璧光銅像、銅壺滴漏亭、李忠簡公讀書處、音樂亭、噴水池、廁所等。島的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門口牌坊和觀景玻璃屋。
十余株古榕和古木棉,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這些景點之間,讓公園綠意盎然。海珠公園建成前,海珠島與北岸之間的往來全靠舟楫擺渡。公園建成后,架設了一座竹木浮橋連接北岸的長堤大馬路。但竹木浮橋在日曬雨淋與游客擠踏下,很快便腐朽損壞。1928年,廣州工務局修筑起一座堅固的鐵橋,自此海珠公園與北岸的連通變得更加安全順暢。最初的海珠公園,擬稱“廣州第三公園”,后來,市政當局采納了市民蔡桂榮的意見,定名為“海珠公園”。
這里順便說一下。海珠公園工程建設由興記公司負責投資,工程資金主要包括公園基礎造價6395銀元、修筑門口牌坊造價750銀元、修建廁所造價300銀元以及建設各種小設施如混凝土凳子、噴水池、人物雕塑及栽花種樹等造價1870銀元。音樂亭的建設費用由時任廣州國民政府秘書長陳樹人商談南洋煙草公司投資4000銀元,后因資金不足,由李昴英家族后人資助700銀元,音樂亭才得以順利竣工。3建筑風格亦中亦西海珠公園雖小,景點也不多,但每一個景點,都有自己的內涵和功能。
公園東端的程璧光銅像,是為紀念當時被刺身亡的護法軍政府海軍總司令程璧光而豎立。程璧光,廣東香山人。1916年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1917年7月,程率第一艦隊南下廣州,支持同鄉老友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任護法軍政府海軍總司令。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在海珠島北側的長堤海珠碼頭遭暗殺身亡。為紀念程璧光,孫中山以海陸軍大元帥名義簽署《通告程璧光被刺逝世訃電》,高度評價他首倡大義,率艦南下護法的功勞,同時,廣州的國會非常會議決議為程舉行國葬典禮,并籌劃鑄造銅像用作紀念。
1919年,廣州軍政府外交次長伍朝樞乘前往巴黎出差之機,向法國一家工廠定做程璧光銅像,歷經5個月鑄成。1920年2月,程璧光銅像被豎立在海珠島東端,并于1921年2月26日舉行了盛大的揭幕典禮。程璧光雕像造型高聳,分為基座與人像兩部分,基座為三段式紀念碑造型,碑身上鐫刻有汪兆銘手書碑文;基座之上為程璧光戎裝扶劍造型銅像,面東向著珠江而立,其方位與高度,與寬闊的珠江和長堤構成良好的均衡關系。
程璧光銅像的不遠處,為銅壺滴漏亭。該址原是探花臺,在公園建成后不久被拆除,改建成一座重檐廡殿頂的半邊亭,專門用于放置原在廣州北京路拱北樓上的銅壺滴漏。銅壺滴漏是中國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來計算時間的儀器。此銅壺滴漏鑄造于元代延祐三年,是當時廣州城的標準計時裝置。1919年拱北樓被拆除,銅壺滴漏先放在教育會寄存,后被安置在海珠公園的銅壺滴漏亭里。
銅壺滴漏亭的西側,是李忠簡公祠堂。該祠坐西朝東,面闊三開間,占地面積較大,因考慮到公園規模較小,為讓公園有更多的活動空間供人游玩,在公園建成之初,廣州工務局便與李氏族人協商重建祠堂,縮小規模。李氏族人同意,自行拆除舊祠堂,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牌坊與一處小型圓亭,命名為“李忠簡公讀書處”。牌坊為三間四柱式樣,傳統嶺南風格,牌坊上嵌有橫額,額上題有“嶺表名賢”四字,以紀念李昴英。
圓亭造型則仿照北京天壇皇穹宇樣式,底部設有圓形基座,四周設有欄桿望柱,亭子的主體為圓形圍墻,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開一拱門,屋頂為單檐圓形攢尖頂,形象莊重典雅;亭內擺放有李忠簡公塑像。再向西,便是公園最高建筑——八角音樂亭。該亭為三重檐八角攢尖頂建筑,富有傳統嶺南亭臺特征。
亭下臺基靠椅環繞;亭子立柱纖細,柱間飾有圓拱花罩,體現西式元素;屋檐翼角起翹,下墜風鈴,輕盈玲瓏;攢尖頂處裝置一風向標。音樂亭的北面,掛有一匾額,題有“南亭”兩字。每逢夏季的周六日,市內多支有名的軍樂隊便前來音樂亭演奏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音樂亭旁還建有一西式噴水池,池中央立有西式人物雕塑。
噴水池以西是公共廁所,與噴水池之間設有西式柱廊花架相連。在海珠公園的南北兩岸,建有兩座富于特色的建筑。北岸立有一座門口牌坊,作為公園的大門。牌坊為傳統嶺南風格,橫額上有國民黨元老、民國大書法家譚延闿題寫的“海珠公園”四字。牌坊以內置一小型西式噴水池。南岸臨水處,架有一座中式歇山頂玻璃屋,以玻璃滿洲窗裝飾,屋外三面環繞著外伸的觀景平臺,游人可在此歇息和憑欄遠眺珠江美景。整個海珠公園的建筑風格,亦中亦西,中西交融,充分體現了民國初年廣州的建筑風尚。
4絢爛一時便湮滅于煙塵1926年7月4日,海珠公園舉行建成開放典禮,當天前來參加典禮的游人眾多,擁擠異常。海珠公園開放后,僅收取低廉門票,加上隔江相望的長堤是當時的廣州商業旺地,有“一景大酒店”、“廣泰來旅館”、“大三元酒家”、“明珠映畫院”等眾多商業和娛樂場所,海珠公園作為長堤商圈難得的休閑地,迅速成為廣州普通民眾最樂意光顧的公共場所。
據當年報紙的報道,1928年8月,前往海珠公園的游客達10萬余人;同年11月,游園者達13萬余人。1929年程天固任廣州工務局長期間,曾建議海珠公園免費開放,不收門票。他這樣解釋道:“以公園本公開性質,與民同樂,罕有入場收費者,乃本市海珠公園,因支搭板橋往返,竟至入場收費,以致一般貧民,望門興嘆,與公開性質,不無抵觸,…昨特向第一次市政委員會提請該項收費取消,任從市民自由往返,以資娛樂,而示公開。”可惜,免費之舉最終未能落實。
轉眼到了1931年,因經濟發展,長堤擴筑新堤,人們在沒有充分考量的情況下,就匆忙炸石填土,將海珠公園并入新堤。李忠簡公讀書處、音樂亭、銅壺滴漏亭等公園景點全部被拆除,僅剩幾株木棉與少量景觀得到保留,新筑的新堤大馬路就從海珠公園中穿過。
程璧光銅像被遷往新填地的東端,即永安堂東門前安放。1949年后,永安堂成為廣東省總工會所在地。永安堂前的程璧光銅像被換成今日見到的工人雕像。銅壺滴漏則被移置到永漢公園,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銅壺滴漏。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海珠公園的舊址上建起海珠花園。到70年代,海珠花園又進一步改造,成為各種花卉和書畫展覽的地點,之后,又改為“海珠花園酒家”。到了90年代初,因興建地鐵的需要,海珠花園被徹底拆除。
如今,海珠公園的舊址上,只見高聳的商業樓盤了,興盛一時的海珠公園就此徹底湮滅。鏈接海珠公園設計師——黃森光黃森光,廣東臺山人,生于1892年,清華大學津貼生,1921年6月畢業于密歇根大學建筑工程系。回國后,先后任廣東開平縣工務局局長、廣州工務局技士、華土木工程師學會第一屆監察委員。1931年,他作為廣州市政府城市設計專員,參與設計廣州市城市道路系統;
1932年6月為廣東省政府建設廳技術委員會土木組技正;1936年擔任廣州市政府下水道工程處副處長。他在廣州設計的建筑物代表作品有:海珠公園、東山公園、廣州華南樓大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