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舜帝故里,運城關于舜帝的遺跡古建、碑記典籍、民間傳說,頗為豐富。國慶節前夕,記者走進舜帝陵廟,探尋德孝文化的根脈與魂魄。從運城市區北行15公里,坐落在鳴條崗上、全國聞名的舜帝陵廟便在綠樹掩映中,露出了它古典而又神秘的面容。舜帝陵分為新建景區和古老陵區,兩者渾然一體、相映生輝。陵區便是舜帝陵廟所在,分為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
禹王手植古柏守護來到舜帝陵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舜帝廣場。廣場前方赫然立著兩只青石大象,在風雨的洗禮下,已有了歲月的痕跡。廣場中央是一個巨大的花壇和噴泉,花壇周圍是十二幅虞舜盛世浮雕圖,記載著舜帝的生平功績。
記者采訪當天,恰逢因暴雨暫停開放的舜帝陵剛剛對外開放,游客并不太多。進入舜帝公園,路旁松柏蔥蔥,中間的鮮花雕塑造型漂亮,令人賞心悅目。一路向前,走過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再往里穿過一座橋,便是陵區。舜帝陵與廟是建在一起的,所以2006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上,名稱是舜帝陵廟。
這種前陵后廟的布局,在全國十分罕見,其本身蘊涵的歷史、文化、美學、建筑學等更是厚重、珍貴。舜帝陵廟占地約有四百畝,是景區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分為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相傳,舜陵建于大禹時,而廟則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舜廟后毀于戰火,明正德初由鄉人重建,但明嘉靖年間的大地震中又遭毀壞。明萬歷三十一年,再次重建。
清嘉慶二十年的大地震中又將舜廟損毀大半,僅存正殿。次年,在鄉人王步洲等的倡導下,舜廟又得以重建。細觀這一段記載,舜廟雖屢遭天災兵禍,但又很快被恢復,足見舜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記者以前來這里游玩過兩次,總是遠遠地看看高大的舜帝撫琴石像,并沒走進過陵區。
此次走近“舜歌南風”雕像,才深感整個雕像的氣勢宏偉、古樸傳神。雕像兩側立有高大的華表,彰顯著帝王之威嚴。舜帝雕像背后是古柏廣場,有兩組古柏樹齡均在4000年以上。它們造型奇特,相互依偎著。樹下的石碑上刻有介紹,相傳是大禹為舜陵親手栽植。兩棵柏樹一枯一榮,活柏抱死柏,相互依偎,如同一對忠貞不渝、生死相依的夫妻。
因此,當地百姓給它們取了好聽的名字,叫“夫妻柏”,也叫“連理柏”。這兩組樹的東邊還有一棵樹,樹干形似龍爪,樹根形似龍椅,相傳當年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休憩,故這棵樹又稱為“龍柏”。沿著青磚道再往后走,還有一小片柏樹林,這是千年古柏的衍生,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人們稱其為“子孫柏”,寓意子孫福運綿長、代代興盛。舜帝崩后萬年福地穿過古柏廣場,便來到了陵園,可以看見山門,氣勢恢宏。
從古柏廣場到山門之間得穿過一條長長的神道。神道兩旁的石像形態各不相同,石獸、石馬、石人兩兩相對,神態十分肅穆。大部分石像都是從各地搜集而來,所以雕刻手法各異,藝術風格不同。山門是進入舜帝陵廟的第一道大門,上面懸“有虞帝舜陵”匾額,正門的兩側刻有“孝祖”“德圣”四個大字。
傳說,舜姓姚,名“重華”,因其祖先曾封于虞,所以也稱虞舜。舜幼年喪母,經常受后母虐待和父親的棒打,但他卻以孝悌而聞名天下。他不僅自己孝敬父母,關心兄弟,而且言傳身教,影響附近百姓明德倡孝。“二十四孝”的第一個故事《孝感天地》,講的就是他的故事。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是舜帝開創了中國孝悌文化的先河。他一生勤勞樸實,孝順父母,愛民如子,大公無私,治國有方,深受萬民愛戴,被后人尊為“德圣孝祖”。山門是一座兩層建筑,是在原址上重新恢復的仿清建筑。
返回的途中,有游客陸續來此。人們還可登上二樓,周邊美景可盡收眼底。山門兩側建有耳房,有小門可供出入。最外側影壁上面的磚雕,飛龍騰云駕霧于洶涌的海水之上,栩栩如生。過了山門,便是獻殿。殿內前檐通梁長約18米,由一根完整的古楊木搭建,實屬罕見。挨著獻殿后面還有一座享廳,是清代建筑,上有“陟方之所”的題字,意思是舜帝升天之處。
獻殿、享廳都是祭祀的場所,為何此處有兩處?據介紹,獻殿并非舜帝陵內原建筑,是北相鎮關帝廟的獻殿。因修路時,該獻殿位于規劃的道路當中,而那時舜帝陵正整修,獻殿便整體搬遷到舜帝陵內。穿過享廳,后面便是舜帝的陵冢,陵上柏樹、槐樹郁郁蔥蔥。這里是舜帝駕崩后的埋葬之處。現存陵冢是磚砌的方形建筑,高3.3米,長12米,寬13米,威嚴肅穆,王陵氣勢盡顯。
陵前有一石碑,刻有“有虞帝舜陵”,是明代一名進士手書。陵上也有一株樹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多年歷史,自然生長了5根枝干,形似虬龍,寓意“五子登科”“五岳同根”。在陵冢兩側有關公祠和敤首祠。敤首祠殿前有幾棵柿子樹,火紅的柿子在風中搖曳,為古祠添了一份秋韻。敤首是舜帝同父異母的妹妹,有祠不足為奇,而為什么有關公祠?
聽說關羽少時常到此拜謁舜陵,后人便在他當年拴馬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關公祠。修建皇城讓舜安享繼續繞陵北行約30米,后面有一座皇城。城墻高大雄偉,前面有兩尊石獅子和一排樹形優美的圓柏,獨成一道風景。皇城,又名離宮、離樂城,取離位享樂之意。安邑縣志記載“舜始封虞,暮思舊邑,禹乃營鳴條牧宮以安之”。
從拱形城門走進去,前面有一照壁,上刻有《南風歌》。繞過照壁,后面是一座古戲臺,臺上的匾額刻有“仁孝動天”四個字,讓人很容易想到許多關于舜帝的傳說。和戲臺相連的是卷棚,棚下擺著一排桌椅,據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舜帝生日、九月十三舜帝祭日,戲臺上總有運城地方特色的蒲劇、眉戶、道情輪番上演,人們在臺下觀看,好不熱鬧。卷棚下還掛有寫著姓氏的牌標。舜帝后裔遍九州,中華民族大家庭里,舜帝后裔共有80多個姓氏,人口總數有三億左右。
游客可以在上面找一找自己的姓氏。卷棚后有一方圍棋盤,傳說是當年舜帝授棋所用。正殿,建造于臺基之上,舜帝上朝的地方,典型皇宮規制建筑,基本保持著元代的結構和風格。殿內的舜帝坐像,神態莊嚴,栩栩如生。“來舜帝陵不到舜廟,就不算真正到過舜帝陵。”在正殿巧遇到一位廟中的老者,他告訴記者,“正殿上面還有康熙御書的‘濬哲文明’匾額”。
正殿之后是寢宮——養頤宮,供奉著舜帝和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除了中軸線上的宮殿,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整個皇城構造布局十分嚴謹。一趟舜帝陵之行,感知先賢的故事和魅力的同時,更多的是被其精神所感動。不禁讓人想起舜帝的那首《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寥寥數字,舜帝體恤民情、關心民生的形象瞬間閃現。千百年來,舜帝一直被人們奉為德孝典范,他以孝和家、以德治國的精神品質,已深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傳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