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與眾不同,它以高居懸崖峭壁之上、泥塑造像美倫美煥而著稱。只可惜有恐高癥的游客游覽起來有一定難度。麥積山石窟歷經1600多年的歷史,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記載說:“麥積山,后秦姚興鑿山而修,千崖萬像,轉崖為閣,乃秦州勝景。”杜甫亦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體巖石為紅色砂巖、礫巖,它沒有辦法像龍門石窟和云岡石窟那樣雕鑿大型石像,因此以獨特的、精美的泥塑造像聞名于世,正如祝穆及杜甫所云,若想欣賞到它們,必須要攀登至懸崖峭壁之上。
麥積山石窟僅靠狹窄的棧道相連,游覽線路東上西下,不走回頭路。棧道古時為木制,早已損毀。國家在1977至1985年對麥積山石窟進行修繕加固,用鋼筋混凝土棧道替換掉早已破敗不堪的古棧道,并一直沿用至今。1600年前開鑿石窟,恰恰是先修棧道后鑿石窟,相傳堆積木材至80米高處,由高至低建造棧道。因此民間才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麥積山石窟能保存到現在絕對是一個奇跡。唐開元二十二年發生了隴右大地震,宋代也發生多次大地震及戰亂,棧道一度被毀,但是泥塑造像卻并未損毀。
因麥積山石窟處于懸崖之上,再加上其地處偏僻之地,多匪患、交通不便、無法攀緣等因素,使其躲過了多次劫難,比如北魏之后的兩次滅佛運動,以及近代西歐強盜的大肆盜掠。麥積山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近乎無人光顧。麥積山石窟自后秦開始開鑿,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續鑿,北朝至隋唐時期為麥積山開鑿的鼎盛時期。
如今的麥積山石窟共有編號洞窟221個,保存了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特點的各類雕塑7800余尊,壁畫1000余平方米。拾階而上游覽麥積山石窟,從東崖中部13窟開始,以“華嚴三圣”最為著稱,它屬于隋代開鑿宋代修繕的大型佛像,是麥積山石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造像。
在眾多的泥塑精品當中,133窟的小沙彌造像最是不容錯過。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最大的泥塑造像高約15米,最小的僅為20多厘米,數千尊塑像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征,非常系統的反映出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的過程。登臨麥積山石窟,雖有“緣空躡虛不敢下顧”之感,但游覽它就像讀一部史書,這座記錄了十多個王朝的文化歷史。承載了太多的辛酸與榮耀的石窟,留給我們的是讀也讀不完的故事、看也看不夠的藝術精華,實在是太珍貴了,有朝一日您也會去看一看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