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蓮,古代生產民俗。自古江南吳、楚、越之地,水道縱橫、池塘遍布,多植蓮藕。夏秋之際,少女多乘小舟出沒蓮蕩中,輕歌互答,采摘蓮子。文人詞客往往將此情景,寫入賦、詩、詞等抒情作品中。采蓮節又名觀蓮節。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舊俗為荷花的生日。古時畫家、詩人等文人雅士會聚一處,賞荷、飲酒、吟詩。飲酒的酒器也非常有講究,當屬采下鮮嫩的荷葉當酒杯最風雅。據記載,三國時就有碧筒飲的習俗又名觀蓮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舊俗為荷花的生日。古時畫家、詩人等文人雅士會聚一處,賞荷、飲酒、吟詩。飲酒的酒器也非常有講究,當屬采下鮮嫩的荷葉當酒杯最風雅。據記載,三國時就有碧筒飲的習俗,唐宋更為流行,所謂: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
當天普通民眾則邀約親友蕩舟湖上,酒食彈唱,游湖、賞荷,還要吃用荷葉、蓮子、藕等材料做的食物,為荷花祝壽。此風俗曾在南京、蘇州一帶盛行過,進入二十世紀后漸漸消失。雋永的《采蓮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風物人情畫,富有民歌風味。詩題《采蓮子》,可是作者沒有描寫采蓮子的過程,又沒有描寫采蓮女的容貌服飾,而是通過采蓮女的眼神、動作和一系列內心獨白,表現她熱烈追求愛情的勇氣和初戀少女的羞澀心情。這首詩清新爽朗,音調和諧,既有文人詩歌含蓄委婉、細膩華美的特點,又有民歌里那種大膽直率的樸實風格,自然天成,別有情趣,頗見作者純圓渾熟的藝術造詣。
漢樂府《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南朝梁元帝《采蓮賦》:“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唐李白《越女詞》:“耶溪采蓮女,見客棹舟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王昌齡《采蓮曲》:“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宋歐陽修《蝶戀花》詞:“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
照景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該詩中大量運用重復的句式和字眼,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描繪了江南采蓮的熱鬧歡樂場面,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游魚中,似乎讓讀者聽到了采蓮人的歡笑。本篇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歌采用民間情歌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以“蓮”諧“憐”,象征愛情,以魚兒戲水于蓮葉間來暗喻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互愛戀的歡樂情景。格調清新健康。詩歌的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東、西、南、北并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的游動為依據,顯得活潑、自然、有趣。句式復沓而略有變化,是《詩經》的傳統手法,用在這里,更令人聯想到采蓮人在湖中泛舟來往、歌聲相和相應的情景。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卻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領略到采蓮人內心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