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博物館珍藏著一件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1厘米、重7.15千克的青銅奔馬。只見它昂首闊步,三足騰空呈奔馳狀、后足還踏踩著一只展翅翱翔的飛燕。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譽為“天下第一馬”的銅奔馬。不過,隨著它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后,人們還是喜歡親切地稱呼它:“馬踏飛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甘肅省博物館,探尋“馬踏飛燕”背后的故事吧二十世紀六十年初,中蘇交惡后的中國受到了國際環境最嚴峻的挑戰,手中握有核武器的美國、蘇聯對我國的安全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其中,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并派兵進駐蒙古人民共和國,將一部分戰略導彈直指我國的幾個大城市和重要軍事設施;美國則是加緊了對中國實施戰略包圍,勾結中國周邊不少國家及地區結成反華同盟,并將戰火引到中越邊境。為此,黨中央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成立了以周恩來總理為組長的中國人民防空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國各大城市和農村,掀起了一場“深挖洞”的群眾運動。在甘肅省武威縣城北兩公里處,有一座南北長106米、東西寬60米,高8.5米的長方型夯筑土臺。
土臺之上,有明清時期的三星斗姆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過殿、東西配殿、廊房等數十座古建筑。因為這座土臺是祭祀雷神的地方,就被當地人稱“雷臺”。1969年秋,甘肅省武威縣新鮮公社新鮮大隊第13小隊根據上級挖防空洞的指示精神,對雷臺進行了觀測,認為如果將防空洞挖到雷臺下方既省時又省力。
于是,小組成員就從雷臺東南角下掘出了第一锨土。1969年9月20日,挖掘小組在地道十多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堵青磚墻壁。隊長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舉起鎬頭將墻壁砸出一個黑洞。在手電筒的照射之下,黑洞里面泛著藍幽幽的光。
大家在隊長的帶領下,爬進了黑洞,發現那是一間用青磚砌成的墓室。墓室中有座棺床,里面放著兩具尸骨,早已腐朽不堪。尸骨的腳下,還堆放著幾件陶罐。墓室周邊整齊地堆放著大量的銅人、銅車、銅馬。隊長興奮不已,知道是挖到了寶藏,隨手就拿出了幾件,將洞口封住,并互相告誡,千萬不能將此事外傳。第二天傍晚,隊員們在隊長的帶領下,再次鉆里了地道,打開了洞口,將里面所有值錢的東西全部都裝進了麻袋,放到了大隊部的庫房里藏了起來。
然后,他們又在離洞口大約20米的地方重新開挖地道。由于新挖的地道恰巧與古墓的甬道形成了直角,不久以后,新的地道又挖到了墓室,還在那里發現了大量的銅錢、銅壺、陶罐等文物。雷臺發現古墓的消息不脛而走。新鮮公社書記得知后,一方面派人到了雷臺,防止村民再次進入古墓,一方面向武威縣人民政府進行了匯報。武威縣人民政府立即指派人追繳失散的文物,并批示縣文物部門對古墓進行清理與保護。當地政府經過對村民反復解釋這批文物的重要價值,并指出私自藏匿會涉及違法犯罪的嚴重后果,村民們才將藏在大隊部庫房里的文物交了出來。
隨之,這批文物就被送到了武威縣文廟文昌宮保管,后來又移交到了甘肅省博物館保存。銅奔馬就在這批珍貴的文物之中。經過文物專家考證,銅奔馬的鑄造工藝為范鑄馬身,然后再與馬尾、馬腿、右下足飛燕等部件分別鑄合制作而成。為了增加馬腿的支撐力和強度,銅腿內還夾有鐵芯。
可見,這種鑄造工藝,不管是當時還是今天,都是非常先進的。第一個人就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1971年9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國民族聯合政府首相賓努親王到中國西北地區訪問。到達蘭州以后,雖然行程安排得很緊,對歷史文化頗感興趣的郭沫若還是趁客人中午休息的時候,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
在眾多文物中,雷臺東漢古墓發現的這組由銅馬、銅車、銅俑組成的儀仗隊把郭沫若先生吸引了。他更是對其中的一件飛躍奔騰、三足騰空、右后足踏踩著一只飛燕的銅馬大為贊賞: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藝術珍品。當時陪同郭沫若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王毅向郭沫若先生提議:銅奔馬蹄下踩的這只鳥從形象特征和創作者的匠心來看,我們認為是只燕子。創作者意在用飛速最快的鳥襯托馬速,而鳥中飛速最快者正是飛燕,能否將這一造型稱作“馬踏飛燕”呢?
這一年的十二月份,北京故宮博物院準備舉辦“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郭沫若回到北京后,念念不忘他在甘肅省博物館見到的那件銅奔馬。于是,他就與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商定,將這件珍貴的文物從甘肅省博物館緊急調到北京,充實北京故宮舉辦的出土文物展覽。于是,銅奔馬遇到了它的第二個貴人,他就是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
趙振茂十五歲開始學習文物修復,是清宮文物修復“古銅張”的第三代傳人。由于時代久遠,銅奔馬出土的時候殘破不全,頸部有數個1厘米大小的洞孔,尾巴斷裂。武威縣文保部門和甘肅省博物館都沒有文物修復技術。于是,銅奔馬就被送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館趙振茂先生那里。趙振茂先生仔細觀察銅奔馬后發現,不僅銅奔馬的頸部有數個洞孔,馬頭和尾巴的幾縷鬃毛也掉了下來,三個馬蹄的芯也是空的。趙振茂先生將銅奔馬清洗后,用錫焊的方法將銅奔馬的頸部殘洞補上,把縫隙填實、磨平,并用刻刀修飾順暢。
但凡經過修補的地方,趙振茂先生都采用傳統的做舊方法,作出底色徹銅銹,讓人看不出一點修復痕跡。經過近兩個月的修復,銅奔馬終于在“文物展覽”前夕送到了郭沫若先生的案桌上。郭沫若先生看到修復后的銅奔馬毫無瑕疵,馬上補充到了展覽會文物名單之中。銅奔馬在北京展出后,立刻震動了史學界和考古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被譽為“天下第一馬”。
1983年,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正式確定為了中國旅游標志。如今,在全國各地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區,隨處都可以見到“馬踏飛燕”的大型雕塑。不過,有地方在設置“馬踏飛燕”的時候,多以長城烽火臺為底座,“馬踏飛燕”下面還一個向前奔騰翻滾地球,因此,網友們親切地戲稱它為“立馬滾蛋”。